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收藏十篇)

发表时间:2024-02-27

依据你的需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作品一书令无数读者感慨万千。写读后感的时候,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以下内容务必仔细阅读!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

蒋勋大师是一位在美术上颇有成就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想必于此,蒋大师才会将这位有山水田园诗人、画家称号的王维在他的《蒋勋说唐诗》中作为第三章节来讲,并且提到了李白之前。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这一成就其实是从他的中年才开始的,时至今日,恐年少的王维也难以想象那年安史之乱是他少年梦想的一个幻灭,同时也是他另一个山水田园诗派的一个开端。少年王维是一位有志青年,年少精通音律、好画作、通诗赋,并且如同所有年少之人一样,胸怀大致、傲视群雄、所向披靡。如《少年行》就是他年轻时的代表作,把他的个人壮志显现的淋漓尽致:好一个“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好一个“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这首诗同时也是唐诗贵游文学和侠的精神的充分体现。

王维人到中年时,隐居蓝田辋川,当时的他也许只想远离朝政、远离喧嚣、隐居山林、静心修行,没想有才之人却开辟了唐诗新派,并一举成为唐朝山水田园诗的鼻祖。初看这一时期的力作,王维用他常有的五言和五律对自然山水进行了白描,但经过蒋大师的解读,让我们发现这山山水水的平淡背后,还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领悟。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前一句是对新家孟城口衰柳的描写,后一句写出了王维觉得生命里面有种无奈,对生命有种哀伤,这种体验正是他经历过开元盛世,看过繁华之后的一种内心的感悟。再如《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中的辛夷花在绽放那红色的花萼,花开花落,本该是一种自然的常态,蒋大师的解读中,王维又向我们道出了一种人生的状态:我们能不能找回自己对自己发红萼的时刻,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在无人问津的时候,是不是一样可以花开花落?又如《栾家濑》中“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描写的依旧是简单的秋雨、急流、白鹭之景,但蒋先生却让我从中又悟出了文字背后诗人对起起落落的人生常态的认识,诗人在客观讲风景,却又深邃地带出了一种生命的状态。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一诗是典型的贵游文学的传统,诗作中“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写尽了唐初奢侈的贵族生活,印证了唐初的贵游文学继承了南朝王谢子弟传统,有一种奢侈、豪华的风尚。诗末一转:“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又道出了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如同杜甫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边塞诗也是王维诗的一大板块,如我们熟悉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此不一一赘述。

王维的诗多是看山看水,看出山水的本质,看出生命的本质。王维是一位诗佛,在山水之中布道、明理、悟禅、省身。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2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

要说喜欢的书嘛,那真的是数不胜数了,要说最喜欢的书,那真的就只有《蒋勋说唐诗》了。

说到喜欢这本书的原因,那就说来话长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去年老师曾让我们背过每一节的主持人开场白。今年的诗词大会也刚刚落下帷幕,陈更姐姐获得了总冠军。说到陈更姐姐,我就感慨万千,毕竟是个“四朝元老”,我也是看着她从第一季的诗词大会一直到第四季。她说:“我的诗词启蒙读本是蒋勋的《蒋勋说唐诗》”。咦?这本书我不是也有吗?我便去书柜里将这本书找出来,第一次全情投入阅读起来。

读着读着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去年暑假老师叫我们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可是分了几天才硬生生的把这首诗背出来的。可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将每一句都讲解得十分细致,每一句都仿佛是一个画面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看了恍然大悟。比如说“月照花林皆似霰”这句。在背这句的时候,我总是很难理解“霰”这个字,这个字是指什么呢?通过阅读我知道,霰是说在夜晚时,水汽结成一种薄而透明的东西在空中飘。读到这,我不禁感慨,早看这本书就好了,想想之前背诗的时候折腾得死去活来,后悔啊。

在诗词大会第十场时,有一个成语飞花令的环节。其中一位选手胡警官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成语是青梅竹马。随后陈更姐姐说“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成语是两小无猜。读后感·点评嘉宾夸陈更姐姐聪明,为什么聪明呢?读了《蒋勋说唐诗》后我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都出自于李白的《长干行》。我们常在生活中用到这两个词,却不知道这是李白留下的伟大遗产。蒋勋老师对诗句内涵、诗歌的意境用细腻妥帖的语言,娓娓道来,似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在晨曦中缓缓讲述有关诗歌的故事,令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

感谢《蒋勋说唐诗》这本书,让我不再为背古诗词而烦恼,也让我爱上古诗词。文|王菲凡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3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800字:

唐诗的文学成就之高是毋庸置疑的。蒋勋是美学大师,诗、书、画俱全,文学作品也颇佳。《蒋勋说唐诗》,这样一本书的读后感,我很难说出专业的见解,只能是信口雌黄。

在我所接触到的诗歌解读的书籍中,蒋勋是我最推崇的。他从多种角度解读了唐诗的魅力,把唐诗的璀璨光芒投射到读者的眼前。我只能把书中关注到的点呈现出来。

首先是蒋勋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如果他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请恕我见识少。)“那些积累了很长时间,和我们的身体、呼吸已经有了共识与默契的语言和文字才叫文学。”文学是有生命的。他不但同于文字记载。只有真正的文学才能够代代的流传。在我10岁那年,家里造房子的时候,借住在村里一户人家。在他家发现了一副扑克牌,每一张扑克牌上都有一首不同的诗,每天晚上妈妈陪我背扑克牌上的古诗打发时间,近两个月的时间,房子盖好,我把五十四张扑克牌上的古诗也背完了。当时就是无意识的,喜欢这些有节奏感的语言,没有带任何功利的把它背了下来。后来对我的语文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诗如果不能跟生命对话,就真的味同嚼蜡。”“文学世界最迷人的地方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的自我完成的方式。”“我想文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是一种状态的再现,不一定非要把事情讲清楚,讲的太清楚就是论文了。”

第二是蒋勋慧眼选诗。他把浓墨重彩留给了《春江花月夜》,留给了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

记得读中师的时候就背过《春江花月夜》,觉得这不像一首古人写的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每当月圆之夜,都在人们心底浮现的诗句,让人的心沉静下来。人不由自主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当我们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很多储存在我们心里的零散、模糊的诗句,在生命的某些经验中会忽然活过来,因为情感从来都是相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第三,蒋勋充分解读了唐诗的丰富。1唐诗的开阔。“何处春江无月明”是空间的跨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时间上的跨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心理上的跨越。

2唐诗的浪漫与洒脱。“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儿女情长;“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不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

3唐诗的哲理。“抽刀断水水更流”。

4唐诗的深情。杜甫对李白的友情,“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家国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乡遇知音的惺惺相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生命的眷恋。

唐诗是美的。“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愿化成一片小小的月光,流转到你的身上,相隔千里万里,中间唯一可以连贯的东西是月光。当你身边有人离开的时候,可以给他写上这句诗,表达你对他的牵挂。让我们偶尔远离及时通讯工具,留一点距离,留一点空间,留一点时间给唐诗,去感受那个迷人的世界。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我和老公一起读的,但方法截然不同。我花了五六个小时逐页逐字认真研读,把喜欢的句子画上波浪线,再花了两小时做读书卡片。老公歪在沙发上,书页翻得哗哗响,两个小时从头看到尾。我和他交流读书感受:“你觉得蒋勋写得咋样啊?”他傲娇地一扬头:“我只是用这本书复习了一下以前读过的唐诗,回味了一下诗句,至于蒋勋写的啥,我不关注。”

看他那拽拽的样子,我心里很怒,很想照他鼻梁捶上几下,打掉他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自信与自负,但却不得不承认,他这个读书方法更有效率。因为几天过后,如果不回头翻书和卡片,我也不太记得蒋勋说了啥,只记得那些重温的诗句了。

《蒋勋说唐诗》其实一本演讲实录,是蒋勋演讲、别人整理的。共分十讲,着重介绍了《春江花月夜》以及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位诗人的作品,选作充分体现了蒋勋个人的审美情趣。比如他选讲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我觉得这首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蒋勋自称是“大众美学教育”者,所以这本书是给大众看的.,相对浅显,有点像《百家讲坛》,力求让听众听懂,同时又要给人以美的体验,讲解的词语非常华丽、华美,力求给听众以唯美的体验和感觉。

这本书有相当大的篇幅是逐句讲解,可以说这部分对我启发不大,但下面几个观点或心得于我而言是新的,读毕让我觉得值得一记:

一是这段话:“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相对其他朝代的沉闷、压抑、循规蹈矩,唐朝显得是那样的张扬、活跃、跳脱,唐诗里荡漾着一种强劲的生命力,每当你消沉、抑郁,读一读唐诗,就会给自己的精神补补钙,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给我们的都是鲜活的记忆。

二是关于王维诗歌风格的不同体现。以前我读王维的诗,心底会隐隐觉得奇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这些诗句相互之间太矛盾,风格差异过大,不像同一个人,但也仅仅是觉得奇怪而已,从未去思索,从未去探究。

而今看了蒋勋的文字,终于解开心底的疑虑,蒋勋用反复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王维的心路:曾经年少,恣意张扬;曾经出塞,眼界开阔;曾经高官,看尽繁华;曾经入狱,受尽折磨;终于避世,勘破人生。了解了这些,再读王维,才能理解诗句背后的意义,才能读懂诗中映射的心语。

三是蒋勋读诗的经验:“《春江花月夜》让我赚了挺多钱,因为爸爸说你背一句,我给你一块钱,所以就把这首诗背熟了,后来又很喜欢用毛笔写,所以对于这首诗我有背诵的经验、记忆的经验、手抄的经验。诗跟小说不同,文字非常精简,你去阅读的时候,又去抄写,与纯然阅读印刷出来的诗,感觉有一点不同。…………如果你手抄过这首诗,与这首诗的情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我读诗,背的多,会反复背,写的少,偶尔开会时无聊,在纸上默写一下。看了蒋勋的说法,觉得非常有道理,写过之后,你对诗的感情和理解会更进一步,就像谈恋爱,本来只是互相聊天,后来忽然有一天,拉手了、拥抱了,一下子觉得亲密起来。

四是对儿童诗歌教育的一点想法。蒋勋的原话不是针对儿童读诗的:“我希望这首诗可以是被忘掉的东西,有一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体验。”“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

蒋勋的这些话可以说道出了读诗背诗的真谛所在,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炫耀记忆力有多好,全是为了某个时刻,脱口而出,哦,这句诗用来形容眼前的情景或概括此刻的感受是多么的贴切。

我10年去四川,车行走在盘山道上,心中有特别多的感慨,那时候觉得我要是会背《蜀道难》该多好啊!可惜之前我一直觉得太拗口懒得背。后来读到“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觉得我要是早知道这两句诗,过二郎山的时候吟诵一下该多么有意境啊!

我小时候挺喜欢背诗,但那时候我妈妈还要求我把后面的解释也背下来,解释太长了,常常有好几页,背了几篇实在背不动就把书藏起来了,就这样错过了记忆力最好的阶段。又偏爱唐诗,不喜宋词,最近这些年才慢慢咀嚼出词中滋味,虽然现在也坚持背诵,但常背常忘,下了很大功夫背会了《春江花月夜》,二十几天没复习,记忆就成残片了。

我有个同学儿子三岁多,听其他同学说已经会背《唐诗三百首》了,被称为神童。我觉得我妈妈和我同学的做法都有点极端了。

小孩子是一定要背诗的,但不要急,慢慢来。不用理解诗的意思,会背就好,音对别读错别字就好,总有一天他会明白这首诗到底写的啥。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背几百首,如果不能反复练习回忆,也是会忘掉的。每周能背一首就好,读高中前能会背五百首,这一生就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循序渐进,一首一首地背,让背诗成为一种习惯,让背的诗成为骨子里的深刻记忆,将来有一天当周围情境与某句诗契合时,能够脱口而出,得到心灵上的喜悦和慰藉,孩子会特别感谢你。

总之,《蒋勋说唐诗》这本书,深入浅出、清新华丽、小有启发、值得一读。但我们时间宝贵,要读的书还有很多,所以——读一遍就好。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5

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种下了一粒种子——诗歌的种子。后来,经过一千多年的营养吸收和努力生长,终于开花了。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歌的鼎盛世期,也是诗歌成就的巅峰时期。

去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让我触摸到了安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朴实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爱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道合呢。

我爱李,他大胆的创作和他的孤独。李的诗揭示了他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如《蜀道难》开头三字:噫吁嚱!

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一个,两个,但我连三个都没见过。我想李清照连续用了六七个重叠词。这是李白三个重叠词的延续。李白是一位开拓者。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想,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四行诗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世界这么大,读他的诗,我有点失望,也带着一丝虚无。暑假里,我经常关上门半天,只有妈妈叫我吃饭时,我才开门与外界联系。当然,这些行为引起了父母的强烈不满,但我还是我行我素。

当我把自己拘囿于仅有的几平方米的空间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在这里,我不受任何打扰,尽情做着我想做的事情。在自留期间,我写了一首宝塔诗《浮萍》

萍随风,飘零。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穷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了。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多么片面、多么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胡同。Sq158.cOM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赞美古人的荣耀,欣赏和模仿他们。我想,再过几百年,也许它会绽放出充满智慧的花瓣!

教师点评:

读书可以开阔眼界,积累素材;可以借鉴方法,学习表达。本文的作者喜欢阅读。 该练习擅长于构思,设计和表达。作者把自己的感慨推到顶点,李白的大胆创作,极致的孤独,有感叹,有敬佩,努力去模仿创作,读书贵在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这篇读后感既读懂文本,又读出自我,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融入了自己浓烈的感慨。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6

在这本书中,蒋勋先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解读唐诗

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老师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诗是诗歌

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唐代诗人可以像李白一样,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

,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举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单。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

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开始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

的。根据时代特征,唐诗产生的必然性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7

《蒋勋说唐诗》不同于其他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简洁直白,旁征博引的评论,风趣幽默的语言,让我不舍合上,一口气读完才作罢。

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书中一段话印象是很深刻,“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

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相对其他朝代的沉闷、压抑、循规蹈矩,唐朝显得是那样的张扬、活跃、跳脱,唐诗里荡漾着一种强劲的生命力,每当你消沉、抑郁,读一读唐诗,就会给自己的精神补补钙,第二天又能昂首上路。唐朝果然就像度假日,留给我们的都是鲜活的记忆。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一些诗意。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你能很好的抒发心中所想,畅快的表达心中狂喜。而有时往往兴奋地起来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那么,怎么回去?

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而有时往往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

在唐诗中,我们感受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用水墨勾勒点染的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感受到,李白在《将进酒》中表现出的狂放不羁,《蜀道难》中表现出的大胆想象。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我们感受倒诗人心底的悲哀和愤慨,他们关心明间疾苦,在他们对战争的描写中,体现了兵役重压下百姓的苦难和无奈。

李商隐的时代已是晚唐,昔日繁华只似大梦一场,在李商隐的诗中见到“向晚”,“凋碧树”,“夕阳”等意象,总让人感到一丝感伤。有时,有一种生活的感觉。有人说晚唐的诗很华丽,但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明白了那个时代诗人的难言之隐。

如此种种,体现的都是唐的精神,更是时代的精神。

读一些唐诗,因为唐诗是一颗明珠,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我们期望“梦回唐朝”。

高二(7)班张怡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8

在这本书中蒋勋老师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来解说唐诗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老师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诗是诗歌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唐代的诗人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像李白,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举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单。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开始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9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巅峰。

去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让我触摸到了安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朴实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爱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道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如《蜀道难》开头三字:噫吁嚱!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我想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三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先锋。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想,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世界那么大,读着他的诗,我有一点怅惘,也带一丝虚无。暑假中,我也常常会关上门呆个半天,只在妈妈叫我吃饭时,我才打开房门与外界接触。当然这些行为,引起了爸妈强烈的不满,但是,我却依然我行我素。当我把自己拘囿于仅有的几平方米的空间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在这里,我不受任何打扰,尽情做着我想做的事情。在自我拘禁的这段日子里,我写下了我的宝塔诗——浮萍

萍随风,飘零。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穷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了。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多么片面、多么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辉,去欣赏、去模仿。我想,再过几百年,也许又会开出那充满智慧的花瓣吧!

教师点评:

读书可以开阔眼界,积累素材;可以借鉴方法,学习表达。本文的作者喜欢读书,本篇习作精于立意,巧于构思,善于表达。作者把自己的感慨推到顶点,李白的大胆创作,极致的孤独,有感叹,有敬佩,努力去模仿创作,读书贵在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这篇读后感既读懂文本,又读出自我,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融入了自己浓烈的感慨。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 篇10

我自吟诗我自清

曾杨才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这首名为《天涯》的五绝,时常出现在蒋勋先生的画作里。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我惊讶于蒋勋先生的佛性和禅心:山光、日影、鸟鸣、花香、光斜,都在我的眼里。

后来我知道这首诗是唐代李义山写的。 我对此一无所知。

这回读书社指定要看《蒋勋说唐诗》(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我细读一过之后,了解到这本《说唐诗》,是从美学与文学的角度来引导欣赏唐诗的美学意蕴:画面感、唐代诗人的生命与宇宙观。在蒋先生的眼里,唐代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时代,其独特的灿烂与华美仿佛人生命的一次出走,一次度假,一次异于汉文化传统农业文明的狂放与豪迈,与异族之风韵类同。

他从唐代的整个背景开始,然后专注于“五人一文”,最后以唐式的完美成熟形式结束。'一篇'即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五人'是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以及晚唐的李商隐。同时,在谈到唐代诗人大宇的生命意识和自然流露出的骄傲自大时,我也花了一些时间谈到了陈子昂。

作为画家和美学家的蒋勋先生来说唐诗,完全属于跨界之作,对诗篇的解读虽偶有妙思,但鲜有个性和创见(很多见解就是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和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里的结论,读来实在也没有什么深度和新意),然而就因为跨界和蒋勋先生的名声,却带有很强的普及性,读的人反而很多,对闲人读诗词的确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是,我合上书本细思,却只是鲜明地感受到四个字:'美言不信!

'内容、表达上纰漏之多,大有焚琴煮鹤、牛嚼牡丹一类煞风景之感。古人云:'开卷有益',真的是开什么卷都有益吗?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书籍如汗牛充栋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审视阅读呢?

这就很有说说的必要了。

让我们来看看蒋勋先生口才的几个例子:

'滟'是什么?它是阳光或月光在水波上的反射。这个词原来是在水的旁边,加上一个华丽的形容花的词。(第33页)按:

水波流动或在水满或满时溢出的水波。何时成反光了?这个字不是在水字旁边吗?

而且'艳'字本也不是形容花的艳丽的,是鲜艳、漂亮之意,是用来指美女的。后引申指色彩鲜明或指有关爱情方面的事。

'甸'是被人整理出来的一畦一畦的圃,就是田。(第35页)按:甸,古指郊外(古时外城称郭,郭外称郊,郊外称甸)。咋就成田了呢?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凝睇’就是忍住眼泪。(第176页)按:看,看。广东话中说'看'还用睇字,啥时就成了眼泪了呢?

这些对字词基本意思的解释,望文生义,随意挥洒,令人生畏。

再如对仗音韵方面的,随手挑几处:

'卷不去'与'拂还来'是非常好的两个对仗,只有唐诗才会有这么讲究的对仗关系。'白云'和'青枫'也是对仗(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两句):颜色对颜色,名词对名词。

(第42页)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怎么成了'两个对仗'?只有唐诗讲究对仗么?

注意'只有'二字!难道宋诗什么的就不讲究对仗了哈?何况‘白云’和‘青枫’?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非常对立的句子,描述女性的美丽。(167页)难道连小学生都不知道“回眸微笑迷人”和“粉黛六宫无色”是不对的吗?

'悠'韵、'愁'韵、'楼'韵大概是古代诗人用的最多的韵,因为这个韵部的字都很漂亮。你不相信你能看到喝酒的“酒”,担心的“愁”,秋天的“秋”,上楼的“楼”。这些东西像诗一样拼在一起。(第39页)按:

这些是韵。 它们都属于“十一你”押韵。 有这么多押韵吗?而且这是用的最多的韵么?诗人喜欢使用的押韵部是因为情感或广泛的押韵而是因为优美的文字?

蒋勋先生似乎在这里玩得很随意。其实,韵字是有声音意义的,而'四支''七阳''一先''八庚''十一尤'等韵部,古人写诗喜欢用,是因为宽韵罢了。

'江潭落月复西斜'中的'斜'字在古代是开口韵,这里押的是'发花'韵(第45页)按:上平声'九佳'韵,下平声'六麻'韵,合称'佳麻'韵,何来'发花'韵?况且'发'是入声字,怎能与'花'同韵?

讲古诗而没有严谨的遵守格律和音韵方面的知识,只是任意地满嘴跑火车,越普及,读的人越多,就越贻害无穷啊!

文化方面的差错也有很多,我继续从他讲的《春江花月夜》和《长恨歌》中举例:

初唐时,还有很多五言、四言、六言夹杂的诗句出现,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初唐诗人王勃,他最有名的《滕王阁序》,我想大家在教科书里可能都读过,他写:'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是四言,'谁悲失路之人'是六言,'萍水相逢'是四言,'尽是他乡之客'是六言,还是在用'四六'的形式,这是魏晋南北朝的诗人琢磨出来的规矩和结构,一直延续到初唐。(第27页)蒋勋先生说的是诗的演变吧,竟然拿一篇赋文来做依据!这是哪儿对哪儿啊,连文体都不弄灵清,夫复何言?

可偏偏就是《滕王阁序》后面的《滕王阁诗》,却是一首转韵的完整的七言诗,其实这就已经是自打嘴巴了。

再看下一句:直到《春江花月夜》出现,我们看到一个很完整的七言诗的形式。(第27页)要说七言诗完整的形式,汉武帝的《秋风辞》,曹丕的《燕歌行》不就是么?

要说完整而完美的七言诗,就初唐时期,在张若虚之前的就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王勃的《滕王阁诗》,杜审言的《渡湘江》,以及引领了曹雪芹创作《葬花吟》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名篇,与张若虚同时代的沈佺期、贺知章等也都有许多七言杰作,难道能说《春江花月夜》就是七言形式上完整的作品么?

'温泉水滑洗凝脂'我们看到了文学史上非常少有的对女性肉体的直接描述,'凝脂'这两个字,大概不是会被经常运用的。男人很少用它来形容女人的身体。(第168页)早在《诗经卫风硕人》里就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了好不好!

而且从宋代的话本始,及至明清的才子佳人**里,哪一个不是喜欢用'肤如凝脂'来形容女子的呢?

这只是我以张若愚和白居易为主题的两次演讲中的一个例子。其实,在书中,王维和李白也很受伤。歪曲史实,忽悠民族血统等等,真是有趣!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学友们只要去翻翻书,都显而易见的。

在这本书中,蒋勋先生总是喜欢说个人是普遍的,一次是永远的。说者口滑,听者耳顺,效果呢,的确蛮不错的。至于文本之外的目的,生命美学,你可以听听他的。

诸位,像这样不严肃的演讲,不严谨的写作而成的书,我认为不读也罢!

那么,我们该读些什么书呢?我以为,我们读书,研究文化和文学,首先要会做加减法!先做加法,后做减法;30岁前做加法,30岁后做减法。

加法很重要,减法更重要,也更困难。减法难做,是因为我们曾经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里高度;其次,缺少品鉴高度,青年一代多无法顺利阅读中国文化的传世经典,整个社会的文化也愈来愈堕落无底线,许多浅妄之徒的作品都显荣一时、哄传一时了。更有些所谓的'专家'跨界反串,赚足眼光,但多是人云亦云,甚或纰漏百出。

诸如此类。

但是,只要是精神文化,就一定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就是文学的高贵!记得《红楼梦》中林黛玉曾推荐香菱去读王维、李白、杜甫三个人的五律、七律和七绝,他们三人就是唐诗的三座高峰,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的: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

因此,林黛玉推荐香菱读他们的诗集。所以,在我们这个应该做减法的读书年代,一句话:必须读原典!

读中国文化文学经品!读书人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离,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诗经》到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原著呢?

在我看来,背诵是学习古典诗歌和散文的最好方法!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十讲》中就曾提出:'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诵读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生存状态,它可以加深对文学经典的理解。

古典诗文有许多文字本身没有的意义,但这些意义是随着作品的声音而传播的。朗诵不仅有旋律、节奏和结构,而且有高低声、强弱声、长短声、清晰声,都是用来表达理解的。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

古人作诗时,往往一边构思,一边吟哦推敲作品的音节的。100年前,每个读者都会背诵。只有背诵,我们才能知道哪一个是最美的,哪一个是最好的。所以诗都是'吟'成的。

你看,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终日歌吟如狂叟'……因此,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传统方式的吟诵,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

一些书友可能会说:“我们背诵多美,为什么要背诵?'其实这不是声音美不美的问题,而是对不对的问题。

吟诵与朗诵的区别,在于吟诵是汉语自古以来的读书腔,是读我们的声调型语言的,是正确的,而朗诵是话剧腔,是读重音型语言的,读现代文合适,读古典的诗词文赋就矫情了,读不出文气和诗韵。所以古典诗词赋应该背,而不是背。

其实,用吴语吟诵诗词是最佳方式(当然,粤语、闽南语也好),因为吴语完整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入声词发声急促有力,实乃'汉语之骨'.如果用吴语和普通话分别读一遍杜甫的《佳人》,岳飞的《满江红》或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很明显可以感觉到,吴语念得更有力,更押韵,更符合原词的感情特质。

这是因为原词使用入韵。只有阅读这些输入的单词,我们才能充分表达单词的声音感觉。其实,一直到**以后的'老国语',都保留了入声字的,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保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可惜自推行普通话后,取消入声,人为造成与古代文化的割裂,传承两千多年的雅言消失,'兴于诗'的传统也难以恢复,这是中国文化躯体上斫深见骨的伤痕。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么?

'本'就是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国的各种传统活动,如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都以修身为中心。我们读书朗诵、写诗写文都是为了修身养性,增加生命的厚度,活出人性!最后,让我用大靖方言为你唱一首古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作者:曾杨才(三禾读书会七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