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家变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2-09

就“家变读后感”而言,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读完作品后,我们可以试着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对这本书的感受记录下来,是一个正确的处理方式。阅读该文章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新的帮助!

家变读后感 篇1

家变读后感

《家变》这本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在这本书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中所发生的变故和争执,同时也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冲突和内心的变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家庭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一家五口,父亲、母亲和三个孩子,他们过着平凡而温馨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逐渐发生了变化。父亲因为工作的压力变得暴躁和不耐烦,母亲开始沉迷于工作中,忽略了家庭的需要。而孩子们也在学校和社交中受到了影响,变得越来越孤独和沉默。

家庭的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慢慢积累的结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真实的对白,勾勒出了家庭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父母亲工作的繁忙和压力让他们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们,而孩子们的成长和需求也得不到满足。这种互动的缺失慢慢撕裂了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让每个成员都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归属感和爱的支持。而一旦家庭出现问题,它将会对每个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书中所描绘的,当家庭出现变化时,每个成员都陷入了困境,他们感到迷茫和无助,无法找到出口。

然而,尽管家庭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我相信家庭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团结和相互理解,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克服困难,重新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在书的结尾,虽然家庭经历了痛苦的变化,但是他们最终通过沟通和包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家庭的坚韧不拔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通过《家变》这本书的阅读,我也反思了自己与家人的互动方式。有时候,我也会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过分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个人需求。然而,家庭才是我真正的归属和依靠,家人的爱和支持从不会辜负。因此,我决定更加关注家庭,与家人共同分享快乐和困难。

除了对家庭的思考,书中还触动了我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当家庭成员出现矛盾和争执时,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和倾听彼此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和难处,只有通过理解和支持,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作者在书中通过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传递了这个重要的信息。

总的来说,读完《家变》之后,我对家庭、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角色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家庭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点,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守护和经营。通过理解和包容,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让每个成员都能找到归属和安全感。这本书让我更珍惜家庭,也更加关注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影响。

家变读后感 篇2

把家变哈佛读后感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家庭进行了一场巨大的改变,他们成功地将自己的家变成了哈佛大学。这个故事充满了梦想、毅力和坚持,让我深受启发。


这个家庭由一个名叫李华的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组成,他们住在一个普通的小城市里。李华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够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她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有一天,李华听说了一个关于把家变成哈佛的计划。这个计划通过自学和在线资源,帮助学生们在家里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这对于李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她决定抓住它。


她首先和孩子们商量,看看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们都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机会。于是,他们开始了把家变哈佛的旅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华全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每天都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他们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包括哈佛大学的在线课程和教材,来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


李华还邀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家庭参与到他们的学习计划中来。他们在一起组织学习小组,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且相互激励。


这个家庭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他们每周都会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参观了当地的企业、博物馆和社区组织,深入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庭逐渐变得充满了知识和智慧。孩子们的成绩越来越好,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去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他们在学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培养了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终,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后,李华的孩子们都被哈佛大学录取了。这个家庭成功地实现了把家变哈佛的梦想,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这个家庭的毅力和信念所打动。他们面对困难从不退缩,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只要我们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就能够通过努力和坚持改变自己的命运。教育是我们的翅膀,让我们能够飞向更高的天空。


从这个故事中,我也学到了坚持的力量。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对目标的追求,并且持之以恒地努力,就能够取得成功。正如这个家庭所做的一样,只要我们有梦想,就有变得更强大的可能。


把家变哈佛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无论我们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且通过学习和努力去追求它,我们都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故事让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哈佛的人。

家变读后感 篇3

《家变》是一部描述台湾家庭生活变迁的纪录片,记录了从1950年代到201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间,台湾的家庭生活、社会经济变迁以及政治演变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通过深度采访和生动的实景拍摄,影片展现了台湾从农业社会到现代城市化的蜕变历程。

影片以台湾的各种家庭为主要故事线,记录了从传统农家到现代城市家庭的转变。女性的地位和角色逐渐得到了提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巨大改变也导致了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的变化。影片中深入描绘了在不同年代,台湾人的家庭生活所经历的急剧变革,包括家庭关系的变化、家庭作用的变化、对于房屋、教育、生育的期待和追求的变化等等。

通过影片,我们迎来了属于台湾历史的转折点,直面倍受冲击茁壮成长的社会,了解一个民族形态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变迁,感同身受地体会古往今来,恒久不变的家庭生活初衷。此片展现出来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在整个亚洲存在的“传统团结且保守”的不思进取,而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它所面临的历史难题和情感抉择。影片更让人们意识到,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社会,每一个小家庭都反映出许多社会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需要面对。它启示我们从过往中得到的足够分析信息,剖析了家庭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及后果,对于思考和解决家庭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影片从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入手,针对成员之间的关系,从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子女等多视角体现了变迁的由来及影响。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传统农家到现代城市家庭世代的变迁。可以借此唤醒年轻人对家庭的重视,让人类远离丧失核心价值观的险境。从《家变》中我们也看到了家庭变迁可能的问题,同时又看到了家庭变迁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可以说,这部影片在生动地展示家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同时,同时也分析和解决了很多问题。家庭,在大社会中虽显得渺小,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离别和重聚,揭示了生离死别会给爱带来多大的失落和挣扎,也显现了离不开家庭纽带的重要性。

回顾这部影片,它吸引人的地方,是从一个个家庭的小细节展开全局。家庭是一个微观的世界,也是社会的基石。《家变》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台湾五十年的家庭变迁,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份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让人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在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方面更多地做出一些实事,甚至成为人们在自己家庭中做出切实努力的一个引导。

家变读后感 篇4

内容简介:书中提到了,中国孩子全球最累,中国家长全球最累,但,累不等于对,对不一定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永不下岗的老师,父母是最重要的老师。《把家变哈佛》,没有枯燥的说教和理论,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告诉家长:从今天开始全家总动员,用这套最简单的方法和理念,立刻停止错误、开始正确!本书附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保姆、亲戚的50个错VS正确言行,把全家变专家,把家变哈佛,让孩子在正确的环境里正确地成长,成为强大的好人,拥有一辈子的成功和幸福!本书是企业家导师王为教授第一本家庭亲子教育读物。王为老师提出,决定孩子一生成功的不是学校老师,而是家庭环境;决胜孩子一生成功和幸福的资本是优良的精神胚胎,而非十八年的应试教育。王为老师根据自己在企业多年的实战经验,针对系统的家庭教育缺乏状况,探索并研究出中国第一套完整的精神胚胎教育体系。研究发现,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唯一不变的定律就是:都拥有强大的“精神胚胎”!精神胚胎即是人的心理能量。人生最重要的投资,第一是投资自己的健康,第二是投资于孩子的本领。孩子的本领与考试的分数并不能划等号,有本事的核心是精神胚胎、心理能量、人格魅力,决定孩子是否成功决不是十八年前的分数。王为老师指出:今天社会成功的人越来越多,亿万富翁也越来越多,全世界的亿万富翁、成功人物、领导者,如果通过他们的成功总结出一句话,到底什么决定了他的成功?答案是:人格魅力。拥有人格魅力,才有人愿意跟随他,追随他,因而产生强大的、锐不可当的凝聚力。为什么肯尼迪家族人人都很优秀,为什么老布什的儿子还是总统?为什么摩根家族、洛克菲乐家族,罗斯查尔的家族、李嘉诚家族每一代人都很优秀,而我们今天的富人却富不过三代呢?这就是因为家族要比家庭的力量强大,家族就是有价值观的家庭。王为老师在武汉、海口、徐州等城市成功开展家庭教育巡讲活动,深得广大家长朋友的热烈支持和喜爱,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

把家变哈佛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受教了。至从练习瑜珈开始,比较关注心理方面的文章,有一些消极心灵学,让人心情郁闷,也有积极心理学,千篇一律。导致D常常说这种书读得很容易很快,很没有意思。我曾经受到过她这句话的影响,觉得读好多简单易懂的书没有意思,一段时间,一些消极的话或许正应符了内心的一些声音所以也赞同地照做了吧。 但是,读一些正规的像教科书一......

把家变哈佛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看完以后很激动。本人购买教育书不下于有20本,但是真正能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没有几本,没有一本是看完整的。这本书不同于别的书,作者通过对自已孩子的教育,着重是从孩子的心里角度来看待任何事情,使我了解了孩子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想法。让我感觉教育孩子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本人也从这本书中受到了启发,很是后悔那么......

家变读后感 篇5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它中荡漾着亲情、教育、梦想和希望的波澜。是否能将家庭的力量转化为向往的未来,往往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个令人鼓舞的故事,描述一个普通家庭是如何通过奋斗,将自己的生活从普通变为精彩,甚至进入了世界顶尖的学府哈佛大学。


故事的主人公是李家三口,父亲李明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母亲王丽是家庭主妇,他们有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李婷。如同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李家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们相信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正确的引导,孩子一定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李家的变革始于李明父亲的一次世界之旅,他的父亲回来后向他讲述了世界的美好和知识的巨大力量。他被这些故事深深地感动,并决心将这一梦想传递给下一代。从那以后,他开始为李婷设计一套全面、高效的学习计划,并帮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李婷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女孩,她在学习上表现出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为了让她接触更广阔的知识,在不断鼓励和引导下,李明开始在家里组织一系列的读书会和讲座,让李婷有机会与一些优秀的学者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拓宽她的眼界。


家庭的力量远远不止于此。李明明白,要让李婷真正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需要更进一步的尝试。他开始研究海外留学的机会,并向李婷解释他们的具体计划。在面对未知的挑战时,整个家庭团结一致,感受到了互相支持和鼓励的力量。


通过一番努力,李婷成功地进入了一所美国知名大学的本科项目,并且在大学期间表现出色,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李明和王丽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欣慰,他们的艰辛付出得到了回报。


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李明开始寻找升入顶尖学府的机会,希望能够让李婷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在经过无数的努力和申请后,李婷顺利被哈佛大学录取。


一家人对这个喜讯感到无比兴奋,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方面的困境。他们没有放弃,李明决定全力支持李婷的梦想,尽管现实并不轻松。通过家庭的共同努力,他们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确保了李婷能够顺利读完哈佛大学的四年。


最终,李婷成功地毕业于哈佛大学,成为一个优秀的年轻人,为家人争得了无比的荣誉。她在哈佛的学习和经历让她受益终生,并帮助她奠定了未来的成功基础。不仅如此,这个家庭的奋斗精神也激励了更多的人,他们被这个普通人家的努力所感动,相信只要有梦想,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这个故事展示了一个家庭是如何通过努力和团结,将自己的生活由普通变为精彩,最终进入了世界顶尖的学府哈佛大学。他们没有渴求奇迹的降临,而是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奉献,为李婷的未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普通的家庭都有可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故事,只要我们有正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并积极付出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无论生活多么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让家庭的力量变成哈佛的力量。

家变读后感 篇6

徐志摩是一位曾经非常羡慕和羡慕的诗人,因为他的才华和不羁的人生态度。一曲“康桥”把他的形象更是塑造成万千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

张幼仪,一个曾经不太熟识的女人,一个生活中承担了孩子、丈夫、公公婆婆的压力、社会**以及所有生活的苦痛所带来的各种腥红的伤悲。现在,我被她坚强而执着的灵魂所感动,或者说更加尊重。

然而,书中的徐志摩却是另一番模样,他似乎变得那么自私,只为了自己的欢愉,为了自己所谓的西化,为了虚无飘渺的“女性解放”置张幼仪于不顾,甚至有了新欢林徽因后,把张幼仪丢在沙士顿,然后自己玩起了“失踪”,要知道,当时张幼仪是一个有三个月身孕的人,就这样,张幼仪拖着身孕,咬着牙,坚强的在欧洲一个人生活了下去。

徐志摩曾对张幼仪说过,他们俩就像小脚与西服的关系,根本不相称,在一起的后果便是无幸福可言的婚姻,而徐志摩便抓住这点,扯上中国第一个敢于离婚追求幸福的人,硬要逼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甚至连把协议书带到张幼仪面前的人都不是徐志摩本人,而是黄子美,他甚至让黄子美转告张幼仪,让张幼仪“做徐家的儿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这样荒谬的条件也是为了徐志摩的孝心和徐志摩的私欲,即追求林徽因。即使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张幼爱依然照顾着公公婆婆。

但是,或许正是徐志摩的抛妻弃子,才会使张幼仪开始蜕变,从一个遵守道德礼法的传统女人变为一个能够通晓中西的洋化的女人。但即便如此,徐志摩还是不同意她,虽然离婚后与张幼爱的关系有所改善。

当然,张幼仪并没有向徐志摩低头,更没有向生活的苦难低头,在她二儿子彼特死后几年,她回到中国担任一所女子银行副总裁,并开了一间服装店。

这里,我并不想批评徐志摩的虚伪与自私,只是为我心中的一个英雄的不完美而叹息,但又惊喜着迎来心中的另一位女神。

家变读后感 篇7

《家变》读后感1000字!

理想的读者应该像一个理想的古典乐听众。

看完《背海的人》,熟悉了王文兴的遣词造句,再来看《家变》,异常地轻快顺畅。据说,出版后不久有许多读者评价:《家变》应该撇开文字不谈,只要看……对此,王文兴在新版序言里的回答是:他最期待的那类读者是:买了书,而肯慢慢阅读的读者。…《家变》可以撇开别的不谈,只看文字……文字是作品的一切,所以徐徐跟读文字才算实实阅读到了作品本体。…理想的读者应该像一个理想的古典乐听众。

最后,他给这本书的读者提了一点要求:理想的阅读速度应该在每个小时一千字上下。一天不超过二个小时。

试着按这样的要求做了几天,比想象中难得多,阅读跟看过果然有很大的不同。

“只看文字”,主要看些什么?看他如何通过对“字”进行新的组合编排,拆掉单词,塞进新字,在化简和省略之中制造词语的临场感。

在文字之外,《家变》里穿插许多片段,由句子构成的电影镜头感。

·一个多风的下午,一位满面愁容的老人将一扇篱门轻轻掩上后,向篱后的屋宅投了最后一眼,便转身放步离去。他直未再转头,直走到巷底后转弯不见。

·他出门衣着已穿毕,但未出发,躇坐于纱门处。他不安地等待晨报。一种动物般的机警促命他要检查一下报上的死伤消息。他面对篱门佇候着。

·他不信这灾祸会成为真的,酷像有次邻家着火时他不肯相信下一步烧的就是自己的屋子。他觉得灾祸太大,所以很可能不致发生。

·他曾数度停下,希望这是梦,希望他紧霎一下眼睛后能苏醒,梦里的一切都已隐失。

·父亲在上床前先熄掉灯,开启床几夜灯,节韵地上着表弦。而后父亲叹声长舒的息,关暗夜灯,躺下就寝。

·妹妹三个月之后病肝炎死了。妈妈捶打着胸号声痛哭。

·晨雾还迷濛着仄巷,隔着水汗淋滴的玻璃窗板,他听得到巷口卖豆腐的女人吟唤的唱声:「豆腐哎--豆腐唉--」他每一天清早都听得到这个唱声。

·一天早晨,后窗底下巷对面有人死亡,吹鼓手的悽哀唢呐声频频发出。从窗后眺望下去,见有死亡的那户门掩着,几个吹鼓手坐在门口条凳上,有人不时进去,有人偶间也出来。空苍是灰冷阴霾的幽色。

·他向前走,身后一道短身落影。他的背后天空有一只十字架。

·在日头炎炎的照射下,这宿舍里的职员戴草帽及穿白香港衫的在一杆电线木之下等汽车!那河流在当午时候均发出万万闪着「十」字写星星。水中有艘挖沙船--像座楼台一样。

·于夏天时经常下午一阵热带巨雨毕尽,空气显得极其沁清。他妈妈在房中徐舒的整拾四处的衣裳和琐杂。夜里放置月光牌蚊香的袅袅淡烟。深夜时他聆及蛰虫的声颤像耳鸣。

阅读王文兴,是一种切实的文学体验。或许可能你会在读完后,忘记书里发生了什么,他写了哪些句子。但在具体的生活里,在交谈的停顿间,或许你会突然想起,原来这些命题,他在文学里都给过答案。

所以,文学并非无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