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初中物理力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04

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教学技巧的重要总结,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编辑在数不清的文章中找到了一篇非常有趣的“初中物理力教案”,感谢您来参考本文!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1

初中物理复习课件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因此,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复习中,使用生动且具体的课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制作一份生动具体的初中物理复习课件。

首先,在制作初中物理复习课件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主题。物理学涉及的知识点众多,可以选择电磁学、力学、光学等任何一个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与其学习进度相符的主题非常重要。

其次,要在课件中详细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并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并能更好地进行复习。同时,每个知识点要配以简洁明了的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然后,要注意使用生动形象的图示和实例。物理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可以使用动画、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展示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

此外,要在课件中加入练习题和解答。练习题是巩固知识、检验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在复习课件中,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等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题来巩固知识。同时,在课件的最后,提供详细的解答,以供学生自测和纠错。

最后,要注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风格。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复习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难懂的词语。另外,要注意使用一致的字体和排版风格,以保持整体的美观和统一性。

综上所述,制作一份生动、具体且有效的初中物理复习课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主题,列出详细的知识点,使用生动的图示和实例,加入练习题和解答,最后注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风格。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复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2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3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习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家庭电路的组成.

零线的概念.

3.理解保险丝的作用.

4. 了解插座及家用电器的接地.

5. 了解测电笔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会解决有关家庭电路的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

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教材分析

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起什么作用,它们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教材首先运用学生已有的串、并联电路的知识,指出在家庭电路中,所有的用电器都是并联接入电路的.然后给出家庭电路图和各组成部分的实物图,介绍了什么是零线和火线,使学生认识家庭电路.再分别介绍电能表、保险丝、插座的作用、连接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关于电能表,说明了其作用和规格.保险丝与生活用电联系很密切,对其原理教材作了说明.教材详细说明了三孔插座和三脚插头的作用,以及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为什么要接地的道理,使得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教材最后介绍了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的方法,符合生活实际需要,也为第三节安全用电知识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虽然学生对家庭电路有一定的了解,但家庭电路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应把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教授给学生.

同时也由于现在施工日益注重美观,所以家庭电路中的许多线路都埋在墙内,讲解起来可观察性差,应努力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

教学建议

本节课教学内容可以主要采取问答形式教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情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讲解时避免理论化,要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确实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1.家庭电路的组成,教学时应先演示示教板,让学生观察任何一个家用电器的通断都不影响其他用电器.或者可以依次通断教室内的各盏电灯,.然后可提问2的最大功率.作?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刻的印象.

3.(1.以保证电路的安全,避免发生事故.

(2.这样电流通过保险丝时发热多,温度能迅速上升;②熔点低..

(3根据电路设计的安全电流,选择合适的保险丝.

(4)保险丝熔断实验,为了使学生对保险丝的作用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可利用示教板演示保险丝的作用.

挂图或幻灯投影片予以具体说明,使学生认识电冰箱、洗衣机等具有金属外壳的电器,为什么其电源插头必须使用三脚插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提问引入:

(1)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冬天家里开着电暖器,微波炉也正在工作,突然冰箱启动制冷,结果家里所有电器一下子都停止了工作.有时当你打开台灯准备做功课时,灯泡闪了几下便灭了,但其它电器却仍能正常工作.为什么有时所有电器一起停止工作,而有时某个电器坏了却不影响其它电器的工作呢?

(2能工作起来?

若能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则需要知道我们家庭电路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过程

演示家庭电路组成板.

(1)进户线.

进户线有两极,如图1中所示A但火线与零线之间存在220V电压,如此按各个电器都应是一端接在火线上,另一个支路发生故障其它支路仍能工作,所以

(.

提问:现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购买各种电器,但我们能否无限制地增加家用电器呢?

讲解:

由于各个电器是并联的,同时使用的电器越多,干路(即进户的火线和零线)上的电流就越大.但进户线是有一定规格的,只能允许某个值以下的电流通过,若通过的电流超过此值,就会使电线过热,有可能引发火灾,造成生命财产的危险.在火线和零线上分别串入两根保险丝,就可以在电流超过进户线的允许值时,保险丝自动熔断,切断干路电流,使所有电器停止工作,避免发生火灾,同时提醒用户:你目前同时使用的电器过多了,由此可见,我们在使用电器时一定要注意干路电流的允许值,不能无限制增加同时工作的电器数量. 提问:保险丝是怎样对电路起到保护作用的?

讲解:

保险丝是用电阻率比较大、熔点比较低的铅锑合金做成的.当干路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发热很快,温度急速上升,到达其熔点时,保险丝熔断,干路就成为断路,支路上一切电器都停止工作.

有些用户为了自家用电方便,私自将保险丝换成粗的或铜丝,这样使用大功率电器时,保险丝就不会断了.曾经就有这样的事例;并且沿着各个支路蔓

.那么其中一个孔中的金属片连接火线,当电器的插头插入插座时,插头的金属片与插座的金属片中的乙),一般孔“,最上方的一脚接电器外壳,此脚插入插座的孔“1”,外壳便与地线相连了.

如果多个电器都要用同一个插座,就必须用插座板了(出示实物插座板),这样可以解决多个用电器的用电问题.

观察打开的插座板,提问:

①插座板中哪些地方是导电的、哪些地方是绝缘的?

②怎样安装插座板?

③安装插座板时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两根导电的弹簧片间必须绝缘)

④插座板外壳上的数字有什么意义?

①让学生观察线路的接法,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连接?灯和开关的位置能否互换?

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人之间存在电压,人若触摸电的产绝缘处便会发生危险.

②让学生课后观察螺口灯与卡口灯的灯泡及灯座,些?

提问:

①电能表能否安装在图1

1度时,此电能表的转盘会转1500转.

30500转,则该电器的功率应为

(6)测电笔.

讲解:在连接家庭电路时,首先应区分零线和火线.我们可以用测电笔来完成这项工作. 测电笔的构造如图大电阻、氖管和笔尾金属体依次相连而成.在使用测电笔时,用手捏住笔尾金属体,将笔尖接触进户线,若碰到的是火线,则氖管发光.这是因为火线与人所站的大地之间存在电压,而大电阻和氖管的电阻比人体电阻大很多,所以大部分电压加在了大电阻和氖管上,使氖管发光.若笔尖接触的是零线,氖管就不会发光.

家庭电路物理篇二:初中物理《家庭电路》教案

目 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家庭和教室的实际电路,能简单描述家庭电路的主要特征

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说明与建议

家庭电路的组成

以往把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放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的内容之后集中学习,本教材把它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处。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第一,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意在强调。第二,加强对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的理性认识。本章对于用电安全的问题主要从构成电路形成电流的角度去认识;欧姆定律之后的学习是从电压高低、电阻大小对安全性的影响来学习;电功率之后则主要从电流的热效应方面探讨设备安全的问题。

本节开始,分别介绍了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在此侧重从安全教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家庭电路中各主要设备、装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

课前可布置学生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知识,观察家庭和教室的实际电路,看看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用电器是怎样连接的。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新技术比较多,例如有的楼房用带保护器的空气开关而不用保险丝,有的地区已经不用机械式电能表而用电子式电能表。对此,我们有两方面的想法。第一,科学课程不是技工培训课程,联系实际不是最终的目的,它要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等几方面得到提高,因此,那些能够讲清道理的,例如保险丝,就应该保留(空气开关中的保护器涉及电磁知识,复杂得多),何况在各种电子、电式设备中,熔丝式保险装置还在广泛应用。第二,目前这种多样技术并存的状况正是进行这样教育的素材,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把基础内容学明白,同时对当地所用的新技术有所了解。

1、准备家庭电路的示教板因为许多建筑物中的电路使用暗线,不能从外面看到墙内的布线,所以示教板是必需的。

按照课本图5.5-1制作一个家庭电路的示教板,示教板上的设备应该用实物安装,线路要清晰,接通电源后能演示。同时最好将课本图5.5-1制成挂图,以便课堂内讲解。

灯座、插座、保险盒等,有条件的学校最好配备一些较新的实物设备,课堂内发给学生观察。

“家庭电路的组成”的教学,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可从进户线开始结合课本图5.5-1,逐一让学生搞懂以下问题:

●供电线路入户后首先连到总开关、电能表、电灯、插座中的哪一个?为什么?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通常处于室内的什么位置?

●总开关(闸刀开关)是怎样切断或接通电路的?

●保险丝与总开关(闸刀开关)哪一个更接近室外线路?为什么?

●开关与电灯是怎样连接的?

●插座是怎样接到线路上的'?

●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还是串联的?这样连接有什么好处?

想想做做

把保险丝、铜丝、铁丝放在火焰上烧时,观察、比较哪个容易熔化,从而理解保险丝在电路中的功能。保险装置的教学,需让学生明白以下两点。

灯座、开关、插座上标示的额定电流值),将保险装置连接在电路中,当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熔化。在此,可以通过示教板,由教师演示保险丝的熔断实验。

同时,教材也简要介绍了目前较普及使用的空气开关的功能,切断电路,这样对用电器及用电线路起到保护的作用。在此不必讲电流过大的原因。

2、应该根据电路设计的安全电流,选择合适的保险丝。

作为保险丝的材料必须具备大电阻率和低熔点的两个条件。由于电阻的概念在后续的内容中才能讲到,因此只好简要说明保险丝越粗,熔断的电流就越大。这个问题要在这里提一下,作为伏笔。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6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压强”的知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本节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从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上看,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且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研究。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教法:这节课综合采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并辅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学法:把学生置身于大量的物理情景之中,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秋天树叶散落在马路边上,当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驶过路面时,树叶将( )(从路边飞向路两旁 / 从路旁飞向汽车 )

2、为什么我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时,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

3、几十吨甚至上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空中飞行呢?

直接引出流体的概念──有流动性的气体、液体统称为流体。

先由液体和气体静止时内部压强的特点轻松过渡到液体和气体流动时的压强。再利用简单的小实验“吹纸条”为猜想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利用三个小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1:对着两张自然下垂平行拿着的纸向中间吹气,看见了什么现象?

实验探究2:将一枚轻铝质硬币放在离桌边3cm~5cm处,在硬币前10cm处用直尺或钢笔架高约2cm,使嘴巴靠在桌边,沿着与桌面平行的方向吹气(不准吹硬币)。看硬币会如何运动?

实验探究3: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乒乓球,放入脸盆内,然后用矿泉水瓶当水管向球中间的水域冲水,两球如何运动?

先探究气体,再探究液体。探究完“气体流动时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先回头分析“吹纸条看到的现象”,以验证猜想,然后再进行液体流动时压强的探究。实验完成后,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

此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基本解决,而且课前设下的悬疑也已拨云见日,即将被揭开。

然后回到课前提出的几个问题,并引出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现场模拟,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找到飞机能够在天空飞行的奥秘。

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设计出了很多合理的方法的,请看视频(视频展示)。通过这些实验,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利于同学们成功找到产生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感叹人类的不遵循自然的规律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并知道了不能跨越安全线,不能靠近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让两船并列行使的,由此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强了安全意识。

另外,我把“危害”放前,“应用”置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课前的悬疑服务,为解决这个悬疑,必须把两个事故放在前面,以迎合学生们急以解决疑问的好奇心理的,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符合人类认识大自然,战胜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 教学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建立事实──形成假说──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主探究,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

这样第一个设疑已经解决,再创设下一个悬疑。

(1)比一比,谁是大力士?

首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性的竞赛,漏斗口朝上,放入乒乓球,从下方使劲吹气,看谁能把乒乓球吹出去。其结果肯定是吹不起来,然后再口朝下的吹。同学们会发现还是吹不下来,但不吹的时候反而却掉下来了。

这个活动把课堂推入一个小高潮。

选用这个学生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对知识加以巩固深化;二是体会身边的物理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三是为飞机升力的教学埋下伏笔,承上启下。

然后欣赏飞鸟与飞机的视频,再次设疑:向下吹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受到了向上的压力差克服了自身重力而没有掉下来,“小鸟和飞机为什么也能在空中飞翔而不掉下来呢?”。

首先让学生回顾视频中飞机起飞的情景,并提问:飞机起飞之前为什么要在长长的跑道上加速的?

然后进行现场模拟。先把长方体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用电扇使空气相对飞机发生相对运动,通过档位的控制以改变空气流动的速度模拟飞机的加速,结果飞不起来。此时可不失时机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是曲折的、艰辛的、严谨的,是需要失败的。再把流线型机翼的飞机放在跑道上,结果飞起来了。通过两架飞机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实直观的认识到上凸下平的机翼形状是飞机飞起来的关键。这是一次实验的对比,一次科学的跨越,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火花的迸发,引发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将课堂带入另一个高潮。

③这种形状机翼的飞机为什么就能飞起来呢?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解决机翼上下空气流速大小的问题,怎样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流动非常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呢?只有靠课件。

在突破难点知识的过程中,还原了人们认识发现物理规律的历程和科学探究的曲折道路,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有趣。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亲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形成知识,在应用知识中享受快乐,切身感受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课堂教学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有关这一知识的应用我又选择了三个素材:汽车尾翼板、喷雾器,实际上是利用情景设疑让学生猜想,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汽车尾翼板又都是对飞机机翼倒置的应用,具有相似性。喷雾器的原理,让学生品尝物理的魅力和神奇,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欲望。

素材是课堂的灵魂,只有好的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大量的情景,利用情境引入、情景设疑、情境探究、情境观察、情境分析和情境应用等环节环环相扣,既体现出知识的呈现规律,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学生创设了可以触摸的学习研究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展了思维空间,体现出情景教学的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与以往不同的是,采取了一种诱惑式的方式。因为到此为止的,这节课的内容已基本完成,但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疲乏和倦怠,利用同学们想了解香蕉球产生的欲望激励同学们必须达到老师的要求──回答“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通过对知识进行重现,让学生明确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给新知识的授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通过进一步习题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同学们在辨析中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感到物理无处不在的,让自然的神奇带给学生无尽的探究欲望!

这些习题的设置有助于把兴趣延伸到课外,并通过课外的拓展实践,促进技能的迁移创新。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结束,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 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习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 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 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教学过程力求气氛宽松,师生交互活动融洽,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在“玩”中学到知识。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7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呢?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要实现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就必须开展科学探究,注入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针对初中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特点,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七个要素并对每一个要素的基本要求都作了说明,这七个要素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以上依次排列的七个要素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在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中,有些是要求学生通过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就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要素1中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和对要素4中“会使用简单的试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的基本要求等。但是绝大多数是学生通过多次探究活动才能达到的目标,比如要素5中 “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和要素7中“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精神”等。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科学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科学探究,在初中教学中有一定的要求。能作为科学探究的内容一般可归纳如下四个方面:

1、 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

在教科版八年级教材中,物质的密度是一节较好的科学探究的内容。我们知道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建立密度概念,教材使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学中可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如何鉴别物质的猜想(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测量比较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再通过测量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再经过是否可改变这个比值的思考,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

再如,在教科版九年级教材中,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的定律,如果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认识和学习,能更近似地经历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自己去发现、总结定律。

这样的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2、探索性实验

在教科版这套教材中有很多探索性实验,如 “凸透镜成像”、 “摩擦力”、“液体的压强”,“杠杆的平衡条件”等。这些都可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接受知识,提高技能,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虽然初中阶段只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但这些知识涉及的范围广,又是解释生活现象最需要的,用这些知识可以初步解释、解决身边的很多物理问题,如果通过学生进一步的扩展,就能很好的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和生活中去,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广泛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在学习了声现象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探究“如何减弱居住环境周围的噪声?”,在学习了“眼睛与视力矫正”一节后可组织学生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怎样矫正?”,在学习了磁现象以后可探究“永磁体被加热后磁性是否发生变化?”等,这些问题都是和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很容易发现并提出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发现、提出、研究来体会物理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4、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或与其他学科综合的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都可以在初中物理内容中找到它的知识渊源,把新科技引入到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从而形成学好物理的强烈动机。如:在学习改变世界的材料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关书籍,收集有关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的一些资料。结合燃料热值教学,让学生自己了解航天技术的发展及我国航天技术的现状。结合电路的教学,让学生调查新电池的使用。还有如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自然资源的枯竭等问题都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科学话题,我们也可以选取这样的内容作为探究的课题。

三、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内容不同活动形式也不一样。在物理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形式分两类:一类是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另一类是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1、课堂内的探究活动

课堂内的探究活动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设计探究方案,然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种活动形式一般要求探究内容是教材中的核心内容,内容的难度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且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比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活动中,可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源发生时的振动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实验观察再试验验证猜想的结果,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本节课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实验、观察、思考及讨论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通过体验,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使三维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课堂外的探究活动

课堂外的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学生自己主动的开展科学探究。这种课堂外的探究活动形式一般要求探究内容是:

* 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可以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潜望镜,通过学生制作过程,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课内学习内容的延伸

在学习了重力之后,可探究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心?在学习了质量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自行车的质量、一个鸡蛋的质量……

* 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的应用

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保温性能的问题等。要注意所探究的题目不宜过大,针对性要强,使学生易于操作。

在选择课外探究内容时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确定探究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探究的课题,自行组建小组,进行探究。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探究式教学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它不等同与过去的学生实验,不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使用规定的器材、按照统一的步骤进行重复性的简单操作,而应鼓励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8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游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讨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方便?

(3)分组实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实验。

(用钩码实验时教师要注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巩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质、水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水的富营养化污染。

2、培养对饮用水净化、消毒、硬水软化、污水处理的探索兴趣。

3、初步学会研究水质的方法,强化生态观点和环保意识。

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请同学们谈谈水的重要性,介绍我国城市缺水的情况,增强感性认识。既然水对我们如此重要,水质的好坏当然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宁波的河流?爱不?)

出示自学提纲:

1、1、  什么是水质?水体的物理性状包括哪些方面?

2、2、  水体的化学成分中重要的检测指标有哪些?

3、3、  水体中的溶解氧与水中有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4、  什么是“水花”?什么是“赤潮”?

5、5、  水的富营养化污染的概念、原因、过程、结果分别是什么?

在学生自学后,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一 水质                            pH:天然水常呈弱酸性,7.2~8.6(注意大小写)

溶解氧             

1、富营养化的涵义:富营养化是指水中N、P等元素含量过多,使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丰富营养而大量繁殖的状态。

②含大量N、P的工业废水,

③含大量N、P的农田退水。

3、“水华”或“水花”:

河、湖、池塘富营养化污染时,藻类大量繁殖,水变浑浊,并呈现绿、黄绿等颜色的现象。

4、“赤潮”:海水中含营养物质过多(根本原因)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直接原因)。因浮游生物种类不同,可使局部海水呈现红色、

水变黑发臭。

6、6、  防治:

2、多选:过量使用过磷酸钙会引起水体的(     )

2、水体的化学成分中重要的检测指标有哪些?

3、水体中的溶解氧与水中有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什么是“水花”?什么是“赤潮”?

5、水的富营养化污染的概念、原因、发展过程分别是什么?

引言:

我们在了解一般水污染之后,更要关心饮用水的`知识。

1、家庭饮用水必须       、          、                 。

还可使用           。

2、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 通常往水中加入适当的             ,使溶解在水里

的          和          转化为不溶于水的物质,生成沉淀,从而被除去。

化学方程式:

② 用         除去水中的        和        ,使硬水软化。

1、1、  水质恶化:

的          和          ,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

在学生完成知识填空后,可由学生举例分析,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环境问题的兴趣,加强学生珍惜身体健康、保护大气的意识,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2、溶解氧与水中有机物之间的关系怎样?

导入新课:宁波市政府决定将宁波钢铁厂迁出市区,为什么?

钢铁厂排出大量的废气,将怎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大气污染的概念。

一、大气污染:

1、概念:大气与水体一样,对进入其中的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如果进入大气的有害物质的量很多,超过了它的自净能力,那么,存留在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将会影响人体健康。这种现象就叫做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的来源:

①                 ,

②主要来源───       (主要有      、     、          等)。

③                    。

问:我国主要燃料是什么?由此推测燃烧后有什么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污染的表现        。

重点强调二氧化硫及光化学烟雾的来源,可联系实际,如:尺蛾黑化现象,1992年上海光化学烟雾,广西南宁助动车导致光化学烟雾,马斯河谷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无铅汽油

三、酸雨:

洁净的天然降水也具有       ,但pH不会低于5.6。

严重危害:                                        。(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并联系实际,如:森林、农作物、水体)

重点强调:酸雨概念,形成原因注意与天然降水原因比较,酸雨危害可让学生读图总结。“空中死神”――酸雨,如何从根本上减少酸雨?

阅读课本思考:

1、1、  宁波市民“十不规范中”有“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3、3、  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常用风、暑、寒、燥、湿来分析疾病成因

该部分知识为介绍性内容,可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对生物性污染强调其来源即可。重点落在珍惜身体健康,保护环境意识上。

用所学知识解释:

1、1、  西柳州“雨后浇菜”

2、2、  洪水后“洗苗”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机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 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题。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那么“什么是功?”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然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写下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再请同学对其进行评论是否正确。教师再对其进行规范教导。W=F·S 并指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则功的单位就是牛·米(N·m).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物理学的贡献,人们将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1J=1N·m

1J的功大致等于从地上拿起一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举过头顶,在此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1J。教师在说的过程中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1J功的概念。

(三),做功了吗?(突破重点,体现难点)课件展示四幅动画分别为(a)女孩将一箱书搬起来 (b)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道路上匀速行走 (c)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纹丝不动 (d)足球被踢后,在草坪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对其进行解说:1, 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 (F=0,W=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距离为零。如一人用很

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W=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图(b)。 (W=0)

然后让同学讨论四幅画中哪些做功了,哪些没有?为什么?发表讨论后的结果。

教师总结概括,归纳根据功的概念可知,对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为加深学生对力与功之间关系的及力对物体做功概念的理解,课件展示例题:小明将质量为10kg的水桶从离井口三米的深处匀速提到井口,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对水桶做功了吗?若做了,做了多少功?

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请同学进行分析,讲解。再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四),活动实验,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突破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首先由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再由学生设计动手操作)1,在斜面上拉小车的实验,并计算在自己的实验中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2,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提升小车,使小车上升一定高度,测量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将两种测量结果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分析得到的数据,看看利用斜面是否省力,是否省功。最后分析讨论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老师在作进一步的讲解和总结。

(五),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次向学生展示引入课题是播放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供轮椅上下的斜坡,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称为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样可以省力,体现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盘旋公路也利用了同样的道理。研究表明利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或者可以省距离但要费力,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六)小结及作业安排。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也学会了计算功。知道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作业设计:

1、一个质量为80g的皮球从高处下落了5m,重力对其做了多少功?

2、若你的教室在三楼,试估算你从一楼走到三楼要做多少功?

3、2008年8月11日,在北京奥运会女子举重58kg级比赛中,中国名将陈艳青以抓举106kg, 挺举138kg和总成绩244kg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刷新了她自己保持的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记录。试估算出陈艳青在成功抓举的过程中对杠铃所做的功?

五,板书设计;

1,功:概念: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2,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对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功的计算:W=F·S 1J=1N·m

4,力对物体做功注意事项,力,距离,功各自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5,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11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

: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4 进行实验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方法与步骤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初中物理力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会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3.通过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问题,了解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所做的不懈的努力,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欧姆定律及利用欧姆定律对电路问题进行计算。

教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出示小黑板)请你分析表1、表2中的数据,看看可以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2.将上一问中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概括在一起,如何用简炼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达?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间纠正概括中出现的错误,补充概括中的漏洞,得到较完整的结论。

教师复述结论,指出这一结论就是著名的欧姆定律。

(二)讲授新课

(板书)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如果用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用伏;

用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用欧;

用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单位用安。

那么,欧姆定律的公式写为:

对欧姆定律作几点说明:

(1)此定律精辟地说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电流、电压和电阻,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电学量,但它们间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定律中两个“跟”字,反映了电流的大小由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正比”“反比”则准确的说出了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教师在“跟”“正比”“反比”的字样下方用彩笔画上“”)。

(2)定律中所说的电流、电压、电阻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教师用彩笔在“导体中的”“这段导体两端的”、“这段导体的”字样下方画上)。

需要在字母旁加脚标时,I、U、R的脚标应一致。

(3)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渗透着科学家的辛勤劳动。

向学生介绍欧姆的优秀品质,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抓住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欧姆的研究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当时没有电流计、又没有电压稳定的电源。

其二:欧姆不是知难而退,而是勇于正视困难并解决困难。他先后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扭秤,找到了电压稳定的电源,又经过长期的细致研究,终于取得了成果,他的这项研究工作,花费了十年的心血。

其三:我们应学习欧姆的哪种优秀品质。

(4)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电学问题的方法,如过去要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只有采用安培计测量的方法,而如今,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在已知电压、电阻的情况下,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下面我们就利用欧姆定律来计算一些电路问题。

(板书)2.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路问题。

(三)课堂小结

明确欧姆定律这一电学中极其重要的规律是怎样得到的,它精确地阐述了什么问题?欧姆定律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电路的计算问题。

(四)巩固知识

讨论课本46页“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