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华

发表时间:2024-01-25

每个教师在上课前都会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们需要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此外,教师们还应该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以避免因为准备不足而导致的教学事故。那么,如何快速编写一份优质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网络文章,它的标题是“如何快速编写优质教案课件”。相信这篇文章对您的未来会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诗人为什么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写结合,写写自己经历过的微笑。

二、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3、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4、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诗歌以后,你对“微笑”这个词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5、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质疑提问。

如:为什么说微笑的价值很高?为什么说微笑是朋友间交流的信号?为什么说“在人生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2、小组内研读,讨论。

3、集体交流,感悟诗文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

a、微笑很容易做到,你是不是常常对别人微笑?如果你以前不爱微笑,以后回怎么做?

b、诗人把“微笑”比作“身份证”,想一想还能把微笑比作什么?

(三)反复练读,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画出句尾押韵的字,自己反复练读,体会朗朗上口的感觉。

2、指名读诗,互相评议。体会这首诗语气亲切的特点。

3、尝试背诵课文,同桌互背。

(四)读写结合,积累词语。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把微笑送给别人或接受别人微笑的经历,先说一说,注意要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把微笑送给别人(为什么接受别人的微笑),“我”的心理活动以及别人的表现(动作、语言、神态)等,然后再写下来。

2、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如:转瞬即逝,善良淳厚。在人生道路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读背名句,学习成语故事;看图作文以及探究美妙的月亮。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与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成语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及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读背名句。

教学重点:学习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

教学难点: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读。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意思。

3、思考:从这些成语中发现什么?

4、同桌议一议,找出规律。

5、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的意思?

2、找出关联词语,想想每一句前后意思的联系

3、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读句子,通过注释理解句子。

2、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

3、自己再读一读,默背。

4、同桌背诵,齐背。

5、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师生共同小结。

四、作业设计:

用如果......就......、即使......也......练习写句子。

五、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四)

1、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3、读一读,记一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成语故事和探究与实践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知道杞人忧天的意思。

教学难点:以月亮为话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学生归纳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相互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二、探究与实践

以月亮为话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1、收集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书画、对联、传说神话、民间民俗等准备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全班评议。

3、拓展延伸,小结激励。

三、作业设计:

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办成小报。

四、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四)

1、成语故事

2、探究与实践

第三、四课时

习作内容:看图作文

习作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习作难点: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迪学生大胆想象,把文章写通顺。

习作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生活

1、玩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

2、每一动作、每一幅图画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用我们的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灵去体会,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

二、畅谈交流,开拓思路

1.看图

2.集体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他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你又会想到些什么?

3.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讲得生动、精彩,故事编的生动有意思,令听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习作引导,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还有许多同学要讲,可由于时间关系,这样吧,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地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2.学生进行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写好了读,让小组的同学评议,看看他们是否从中受到启发。

2.集体评析。

3.小结延伸:

同学们,作文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自己改一改,

五、下笔成文,描绘生活

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六、作业设计:写作文

七、板书设计:

看图作文

看图,你想到什么?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听写词语。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逐层理解。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②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③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读完后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交流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①理解金龙献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成语的意思,②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想象它们所表现的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③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带龙字的成语?

(4)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师过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是因为我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中国人与龙

龙是什么

龙的象征意义

龙的传人--中国人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认读学字学词,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弄清词语的含义。

2了解关联词在词语中的作用,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读短文引导学生感悟读书的妙处,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词。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词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词语意思。

5、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四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

2说说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3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有意思的地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明确交际内容--掌握交际方法--创设情境,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清楚表达,并能说得生动有趣。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交际内容

1今天张老师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古琴台的来历》

2读题,读书中的故事。

二.读交际要求,掌握交际方法

1你们知道那些有意思的地名呢?今天我们来分组交流一下

2交流要求:

(1)比一比谁说得生动有趣。

(2)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一评,推选最好得全班交流。

三.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1参照上述方法,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鼓励。

3小组推荐代表向大家交流。

4全班评议。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教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教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了的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

2、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能参照教师的修改意见,把这篇习作修改好,誉在自己的作文本。

3、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作概述。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他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了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作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教师的修改意见,比较教师批语和学生的汇报。

4、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教师的修改意见,比较教师批语和学生汇报的异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要求。

5、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

三、再读课文,明确写作方法。

1、学生默读全文,本篇作文如何修改诃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批注。

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组织交流。

3、教师点拔:定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5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师生共同结:在这篇习作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气氛,还必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五、学生修改,最后誉清。

1、生作文,力求做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比较,从中讨论受益。

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誉清。

作文评讲记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活见鬼》是新世纪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雨夜,两个人钻到同一把伞下走,互不说话,虽互疑为鬼,走到桥上时,一个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两人都认为遇到鬼了,天亮后,两人互相看看大笑起来。在那个信鬼神的年代,人们怀疑有鬼是很正常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笑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借助《活见鬼》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由于上学期学生接触过文言文。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有:能流利的朗读现代文,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独立学习及合作学习的习惯;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如: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能结合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5、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准备:1、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

2、学生预习课文。带工具书。查找有关写鬼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你听说过鬼的故事吗,从哪儿听说的?对于这个故事你是怎样看的?

2、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有关鬼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

(点评:开课伊始,激发学生原有的经验,通过回忆、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揭示课题,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对学好课文充满信心。)

二、凭借方法,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对照现代文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小组合作。

(1)把课文读通。

(2)谈谈你读课文后的感受。

4、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读文言文。要求:读的正确;正确断句,读顺;表达真情实感。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2)学生根据现代文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即席点拨。

(点评: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这个环节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反复诵读,其义自见。

1、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思考:两人为什么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回顾:雨夜两人同行;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的语句)

5、你能想象出当时的场面吗?他们会说些什么?

6、学生回答。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引发学生想象,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四、回顾课文,师生漫谈。

1、学了本文,你有什么体会?可以从内容和文体两方面简单写一写。

2、师生共同动笔写体会。

3、师生交流。

(点评:引导学生写体会,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感悟语言,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较好的体现了读写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动笔,师生漫谈,更好地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向自己的亲人讲述这个故事,并采访他们听了故事后的体会。

(点评:这次作业通过背诵讲述采访将积累语言和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了角文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是本单无的阅读训练重点。通过这篇课文学习的学习,初点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此种文章的方法。

说明文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常为说明自然、社会、生活等某一方面的常识;二是常用说明和记叙的表达方式,少有描绘和抒情,数字、举例、比较等手法用得较多;三是结构清晰。多数段落有概括性句子,其余各句均围绕这一句子的意思展开;四是语言准确、简洁、逻辑性强。《太阳》就是一篇说明文,学习后,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新闻记者说明文的方法。

2.教材特点

本课文主要介绍关于太阳的一些常识,包括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关系两个方面。所以,全文可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太阳有远、大、热三大特点。每个自然段各说明一个特点。写太阳的三个特点时,作者采用了数字、比较等说明法,其中估计是等语言,也正是说明文讲求语言准确的体现,因为说明有关太阳的一些数据有的不可能去实际侧量,只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估算。

第二段(第4至8自然段)写太阳与地球、人类关系密切。全段采用总起--分述--总结的顺序写。说明时,多处采用了正面叙说和反面叙说相配合的方法,同时也用了许多关联词语,使说明更具说服力,意思更通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2个生字,理解11个新词的意思,能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造句

3.知道课文运用数据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并学习阅读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说明方法,初步体会其作用,并通过朗读,培养准确精密的语感。

四、教学准备:写有句子训练的小黑板若干。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提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学会生字,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太阳远的特点,并感知运用数字和比较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学习提示

(1)上个单元,我们学的课文是按什么方法按排材料的?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哪种安排材料的方法?

(2)自学提示。

(3)事物的几个方面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分段。

(1)自由读课文,课文介绍太阳,写了它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2)讨论归纳:太阳离我们很远,体积很大,温度很高,这些都是写太阳的特点,属于同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写太阳和地球,人类的关系。

(3)按这两方面材料给课文分段。

3.检查自学情况。

读准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说说这些词的意思:生存繁殖地层水蒸气估计再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

4.学习第一段中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

(1)学生讲述后羿射日的传说,后羿能把太阳射下来吗?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

①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②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其实换个相近意思的词是什么?1.5亿公里到底有多远呢,找出文中的语句来体会。

③差不多是什么意思?这儿为什么要用上差不多?还有哪些词说明到太阳上去只是一种假设?

小结:课文用了如果就就是也要这两组假设词,进一步说明太阳离我们远。

(2)齐读第1自然段,归纳写作方法和学习这一段的学法。

①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叙述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增加说服力?

③学法:找出特点抓总起句体会说明方法

5.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3自然段,了解太阳大和热的特点。

2.学习第二段,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3.进一步感知说明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2.学生自学2、3自然段,并完成相应练习;

(1)给加点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①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平不大,实际上()它可大得很。

②太阳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2)给句子换子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①跟太阳比,地球还不算是小东西吗?

②太阳的表面温度6000度,钢铁碰上了,还能不变成气体?

(3)填空

太阳离我们有()公里远,它很大,要()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它的表面温度就有()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倍,所以,它是个大火球。

填写后,再说一说数字和比较方法在这段话中的作用。

3.学习第二段。

(1)理清脉络。

①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话。

②围绕这句话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讨论,归纳出:A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存、生长及人类吃穿用之间的关系;B太阳与云、雨、雪、风等自然估现象的关系;C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

③最后一个自然主要写什么?

(2)细读,找出哪些事物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讨论归纳:动物--鸟兽虫鱼

庄稼:粮食、粮食、蔬菜、水果、棉麻

植物

树木:柴火、煤炭

②课文是怎样来说明太阳与它们的密切关系的呢?

讨论后归纳:正反面结合叙述,加强说明力。

③句式训练,照课文的样子,正反面互换说话。

④小结填空:

因为()的生存、生长都离开太阳,所以,人类的()、()也离不开太阳。

(3)细读5、6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说说云、雨、雪、风的形成。

②为什么说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

③齐读5、6自然段。

(4)自由读第7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矿产阳的?

(5)小结,填空练习。

因为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环境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有季节的变化,所以()()()()与人类关系密切。因为太阳光有极强的热量,有杀菌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利用它()、()、()、()。

(6)学习第8自然段。

①默读后思考,这一段与上文有什么关系?

②找出两对反义词,想想这一段用什么方法来强调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的?

③抓住主要词语,试背这一段。

4.完成课堂作业本3、4两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进一步明确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运用课后题中的词语,进行连词说话训练,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

1.默读全文,填写表格,即课堂作业本第5题。

2.交流表格中的内容,并修改。

3.了解材料间的关系。

(1)课文写了太阳的特点,又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有了什么联系呢?

(2)交流归纳出:我们只有认识了太阳的特点,才能利用它为人类的进步造福;也就是只有认识他太阳的特点,才明白它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才会明白它对人类生存的巨大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用一句话具体说说太阳的特点与作用之间的关系。(回顾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

4.小结阅读方法。

在阅读按事物的几方面来安排材料的文章时要注意什么?讨论后划下提示中的语句,齐读。

5.布置作业。

选做一题:

(1)读读课后题中的词语,选有这些词语写出太与人类的关系。

(2)片断练习:《太阳,人类的伙伴》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9)

1、填空,并判断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填在括号内。

(1)春色满园关不住,()出墙来。()

(2)儿童急走追(),飞入菜花无处寻。()

(3)()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停车坐爱枫林晚,()红于二月花。()

(5)千山鸟飞绝,()人踪灭。()

2、写出谚语的后半部分

书山有路勤为径,。

读书破万卷,。

良药苦口利于病,

一年之际在于春,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

路遥知马力,,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

3、对对子

攻对,强对,黑暗对,排山对,

火热对,暮色对,送落日对,

铁肩担道义对,

4、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东南西北八方永泰下联:

上联:山清水秀风光日日丽,下联:

上联:松竹梅岁寒三友,下联:

上联:千年老树为衣架,下联: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下联:

5、根据情景,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诗句谚语

(1)小明遇事总爱刨根问底、穷追不舍。妈妈说:你这孩子,总是喜欢

(2)一走进公园,姐姐看到了许多即将开放的荷苞,亭亭玉立,令人喜爱,张口吟出:,。当她又看到了满池盛开的荷花时,又张口吟出,。

(3)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错,正如一句诗,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锢也阻止不了的。

(4)、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中的诗句。

(5)、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6)、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表达这样感情的诗句有:《》中的;《》中的

(7)小明很贪玩,老师总是引用,,教育他要趁年轻,好好学习,不要等到老了一事无成,只留下悲伤。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代诗人。这首诗描写的是季的景色。诗中主要抓住了、、、等景物,表现了变化之快,动态之多,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请你默写出来,

,,。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代诗人的名篇。这首诗描写的也是季的景色。诗中主要抓住了、等景物,表现了晴天西湖的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请你默写出来,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惯用语的特点和生动、形象、风趣的表达效果;积累语言和培养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2、感受并列关系的复句所表达的意思,学习正确运用这些关联词。

3、积累名句,弄懂其表达的含义,感悟对仗的表达形式。

4、在故事所描写的情景中体会老马的巨大作用,从而领悟成语的含义,提高思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色及规律;以课本为主,以丰富的训练形式适当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惯用语、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自由读词,说说你的发现。(惯用语)

2.说说你曾在怎样的语境中碰到过哪个词语?(初步感悟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3.小结:领头雁--生活中在某个领域的带头人;和平鸽--和平的使者;金凤凰--出类拔萃的优秀女性;报春燕--带来好消息的人;吉祥鸟--带来福音的人;百灵鸟--歌唱得好听的人;千里马--在某个领域表现优秀的人;孺子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变色龙--见风使舵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词语。

5.探讨:惯用语有怎样特殊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风趣)

6.延伸:在课外搜集一些同类型的词语,在班上进行交流。

二、读一读,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1.自由读句子,想一想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什么共同点?(表示并列)

2.默读句子,思考:

(1)哪句是表示同时做着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2)哪句是表示一个事物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点;或是人在面对具体事情可同时兼有两种任务或目标?

(3)哪句是表示二者中指认其一?(注意与不是......就是......的区别,后者二者中选一,是选择关系)

3.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表示各种情况的句子。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并借助资料,说说你对句意的理解。

3.交流后小结:

(1)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让我感觉到像朋友一样;山上每一只会啼叫的鸟,山上每一朵开放的花,都是我最好的兄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自然的和谐。

(2)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漫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像海水一般澎湃。指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什么事情都要全身心地投入。

4.带着体会,感情朗读。

5.读后,说说诗句在表达上的特点。(对仗:工整、琅琅上口)

6.反复诵读,背诵积累。

7.延伸:课下可以读一下《鹧鸪天》的全文,了解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

四、成语故事。

1.自由读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2.再读,思考:

(1)左右为难时是怎样的情景?

(2)老马为什么能够识途?sQ158.cOM

3.说说你读后的感受与体会。

4.交流后小结:

(1)经验丰富的人对情况很熟悉,能起到引导作用。

(2)管仲善于观察与分析问题,十分睿智。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