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汇编8篇)

发表时间:2024-03-26

想要深入了解“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吗下面为你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读完本文内容或许能帮你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人生在不断地阅读中充实自己,如果带着思考去读书还能促进自我成长,正如第一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内心的感动久久不能平复。读后感是对阅读作品后,写出最真实的想法。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

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2】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与收获

《把栏杆拍遍》是中国作家钱钟书的经典之作,通过作者对自己在英国留学期间的见闻、思考和感悟进行回忆和总结,展示了一个智慧难得的知识分子的活动和思考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不仅对作者的见闻与感悟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把栏杆拍遍》这个标题非常贴切地表达了钱钟书在英国生活期间的一种行为习惯 - 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尤其是记忆中发生过的事情进行细致入微的思考和观察。这个习惯形成于他对自己学习和思考活动的激情和执着,也正是这种习惯让他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学者和作家。从这个标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学习和探索的热爱精神,这也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在英国留学期间的生活琐事、学习和旅行的点滴记录,展示了他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用英文尽可能多地与英国人交流,以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他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他还讲述了关于教授、学生和科学研究的故事,解释了他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和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努力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除了对作者学习和思考的方式有所启发外,我在《把栏杆拍遍》中还收获了对人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在书中,作者反复强调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有追求真理和美好事物的精神。他通过自己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他通过诸多的人物描写,告诉我们,只有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克服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同时,作者还以一种幽默诙谐的口吻,揭示了英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他把自己在英国的所见所闻,以及与英国人的日常交往,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令人捧腹大笑,也使我有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英国人和他们的文化。

阅读《把栏杆拍遍》让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动力和目标,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同时,通过作者对英国社会和文化的描绘,我也对国外的文化和人文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留学生的日记,更是一本关于人生追求和学术真谛的启迪之书。我相信,只有持续地追求和探索,不断地用心去感受和观察,我们才能像钱钟书一样,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拍遍,真正活得有意义。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充分体现了一位胸怀大志,欲血洒战袍,为国捐躯,到最后手中却只剩一根羊毫软笔,只能笔走龙蛇的词人——辛弃疾,欲为国战斗,却被国家抛弃的复杂情感。

辛弃疾,南宋词人,代表作《破阵子》、《水龙吟》等。他不怕小人,只为报国。可是宋主昏庸,有用之时便启用他,没用时便弃之不顾。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之外,没有人再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诗词。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昌龄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想象。只有经历过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横刀立马,才能写出有实战经验的诗句。

有人说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可苏轼的豪放只在“大江东去”,而辛弃疾则是胸怀大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他的词中,我感到了无名的愤恨。还有人说他是婉约派,可李清照、柳永的委婉只在“梧桐更兼细雨”,而辛弃疾无法报国的情感,千言万语说不尽啊!我看到了莫名的心酸。

南归后40年,他有二十年没有入朝为官,朝廷对他只准旁观,不许插手,不能插嘴。可他还是心系祖国,渴望有一天朝廷又會重用他。回顾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将军,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中年人,一个愤恨而又无奈的白发老人。无奈啊!朝廷为何不用?为何?为何?辛弃疾的诗词与其他文人的并不一样,别人的诗词是用墨写成的,而他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在他的诗词中,我看到了无名的愤恨和无奈,莫名的心酸和无尽的惆怅。

在南宋的兵荒马乱中,辛弃疾原本该是个天生的将军,可他在命运的操纵下,手中没有了利刃,只剩下一根羊毫软笔;心中没有了报国大志,只剩下无尽的惆怅……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4】

五一假期,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想来,读梁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别样的文本,也为很多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5】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There was a poet who spilled blood on the battlefield; There was a military general who was brilliant in literature. This person is Xin Qiji.

辛弃疾,一位从小苦修剑法,二十二岁时就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的将领,本有机会光复宋朝,将失地夺回,却因一次南归失去了钢刀与利剑,取而代之的是一支羊毫软满分作文网笔。这次南归,让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只能像屈原一样仰问苍天,像共工一样怒撞不周,留下的也只有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Xin Qiji, who had studied swordsmanship hard since he was a child, started an army of thousands when he was 22 years old. He just rode a few horses into the enemy camp to capture the rebel generals alive. He had a chance to recover the Song Dynasty and recapture the lost territory, but he lost his steel knife and sharp sword due to his return to the south. Instead, he was replaced by a sheep's soft pen. This time, he never had a chance to go to the battlefield and splash his robes with blood. Instead, he could only walk around and tear rice paper. He could only look up to the sky like Qu Yuan and be angry like a worker, leaving only a solemn cry, a sigh of regret and helpless self mockery.

即便无法奔走沙场,辛弃疾在受任用时也尽职尽责,时时刻刻为了国家着想。但是,也正如同他在《戒酒》中写道的“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辛弃疾实在太爱国了,无时无刻在真抓实干,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的样子,怎能不让朝廷心烦?

Even though Xin Qiji was unable to go to the battlefield, he did his duty when he was appointed, always thinking of the country. However, just like what he wrote in "Quitting Drinking", "No resentment is big or small, but it is born of love; no beauty or evil, but disaster will happen if one goes too far", Xin Qiji is too patriotic. He always works hard, and always looks like he wants to rush to the front. How can he not upset the court?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去病,但大权由一个偏安江南,只顾享乐的人掌握的时候,他也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Xin Qiji is willing to give up his illness for the country, but when the power is held by a man who is partial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only cares about pleasure, he can only swallow his advice, hide his loyalty deeply, climb dangerous buildings, and pat on the railings. He can only shed tears.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样,一位爱国志士,壮志未酬,只能回家种地,每天在山坡与河流边踱步,与百姓聊一些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满腔热血,满腔壮志无处释放,这位豪放派的词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辛弃疾只能在房前屋后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词人也因此成为了一位婉约派的词人,在他细腻的心思中,饱含一番沧桑。

At thirty, we should stand upright, at forty, we should not be confused, and at fifty, we should know our destiny. Just like his name, "Jiaxuan", a patriot, who had never fulfilled his ambition, had to go home to farm, walk around the hillside and the river every day, and chat with the people about the harvest of mulberry crops. He was full of blood, and his ambition was nowhere to be released. The poet of the bold and unconstrained school could only sigh. There is no way to serve the country. Xin Qiji can only chew his sorrow in front of and behind his house. As a result, this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oet has become a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poet, who is full of vicissitudes of life in his delicate mind.

“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则是词人本色是武人,他的词尖锐而又有力。辛弃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武将。

"A general is a poet.". Xin Qiji, on the other hand, is a man of martial arts, whose words are sharp and powerful. Xin Qiji is a real military general.

  •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6】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论性质的散文。作者塑造了辛弃疾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了辛弃疾从爱国者变成爱国诗人的过程和原因。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

    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

    “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

    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

    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代武将,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梁衡说:“辛弃疾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这句话说得着实有道理,的确,在命运的折磨下,辛弃疾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一遍一遍回味《把栏杆拍遍》使我沉醉,使我爱不释手。合上书时,夕阳如醉。

    晚风吹拂。“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将当之无愧,永垂不朽!

    九一班马暠岑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7】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做诗歌鉴赏,其实最喜欢做的那种诗歌作者一般大都是辛弃疾。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辛弃疾的诗也好,词也好,无非就是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愤懑,欲上战场杀敌却却始终得不到重用的抑郁几种情感翻来覆去的考。而在读了梁衡先生写的把栏杆拍遍之后,我对辛弃疾这个人有了一个更新的'了解。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他正血气方刚时率领众人南下归宋,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残酷的现实,将他鞭打得遍体鳞伤。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刚刀利剑,就剩下一只羊毫软笔,他在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让自己心中的悲愤,随热泪在脸颊上肆意横流。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再读他的词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出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身影。

    他在《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在南归之后不为朝廷喜欢。可他仍是怀着一腔的热血,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怎样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但他却一直心甘情愿,因为他身强体壮却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他由武而文,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弃中受煎熬。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动荡,他也被弃用和任用。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搅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字号嫁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的一生也“悠然”度过。

    读了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只笔勾勒出来,时间与空间的遥隔在作者笔下全部消失,指引着心灵的碰撞。

    在今天这个被喧哗与浮躁声色和娱乐的充斥的时代,不妨品一杯香茗,读几篇梁衡先生的文字,或许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8】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与收获

    《把栏杆拍遍》是由钱锺书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记录了钱钧唐二人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历史、文化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观察,本书引发了我对于旅行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收获。

    首先,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旅行这个活动的意义。我们往往将旅行视为一种放松、逃避现实的方式。然而,通过钱钧唐的旅行故事,我发现旅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把栏杆拍遍”,即以细致入微的方式探索每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并通过拍摄栏杆的方式,将自己与这个城市的点滴联系起来。这种认真、深入的旅行方式无疑增强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其次,本书让我意识到旅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一种桎梏。通过描述他们的旅行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旅行者在时光流逝中逐渐老去的身躯以及身体的疲惫。这个过程中,钱钧唐同时也反思了旅行者对于“在外面”的追求,并指出“在外面”的意义在于通过碰撞与触动破除现有的自我,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因此,他提倡的旅行,并非只是流连于景点拍照留念,而是一个深入思考自己和世界的过程。

    另外,通过本书的描写,我也深刻体会到旅行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而这些城市的建筑、风景、习俗、人文特色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通过旅行,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并学习这些文化,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浙江附近的一些城市,不仅仅展示了这些城市的美丽景致,更介绍了这些城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使我对这些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探索更多文化的动力。

    最后,通过《把栏杆拍遍》这本书,我意识到旅行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移动,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迁徙。在旅途中,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新奇的景点和风景,更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突然领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也可能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通过旅行,我们可以暂时跳出平凡的生活,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更为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读完《把栏杆拍遍》,我对旅行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旅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丰富我们的人生和提升我们的思维的方式。通过旅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在探索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自己的使命。因此,我希望自己能够抓住每一个旅行的机会,用心去感受,用镜头去记录,并通过旅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开阔、深刻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