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范文网

申请书 > 入党申请书 > 导航

电影孔子观后感(推荐14篇)

发表时间:2024-01-29

入党的人必须自愿向党组织正式提出书面申请,这个提交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中间一环。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必须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早日入党。你是否了解怎么写入党申请书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推荐14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

《孔子》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的中国历史题材电影,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及其弟子的故事。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语言,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孔子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思想,如“仁”、“礼”、“中庸”等。在电影中,孔子的思想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还展现了孔子的弟子们的英勇和奋斗。他们为了保护家园和传承孔子的思想,不断奋斗,勇往直前。他们的精神和毅力,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孔子》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更加热爱中国文化,也让我更加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相信,这部电影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为全球观众带来深刻的文化体验。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2)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和鲁公一起去谈判,但孔子是来保护他的。这样的变化似乎更真实!历史上没有类似的是情,把一本书沉到水里,然后颜回去拿。

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

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在电影里看到孔子,我们可以看到他平常心的可爱和恭敬心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圣人孔子的传奇人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我静静地和观众一起看。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和情节。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个精神,再加上身后的**,也许他们大多数都是弱是文人。但你的感受一定是千军万马的海洋,引领着一个时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生在衰落的鲁世家,当时时一个小附庸国。他担心社会的混乱,希望用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影响春秋国家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三人性格迥异,但他们爱师如命,重礼仁爱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孔子的最爱颜回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他外表软弱,但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哭的尸候,**人们劝他:已经三个小时了,不能慢下来。

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

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现在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和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影片中,孔子的智慧犹如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于混乱之中。让敌人防不胜防。

但毕竟,也有好人和坏人。孔子被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世界。这时,颜回,他的**,放弃了他的金钱,地位,名誉和流放与孔子。没想到的是他的**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

**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

直到有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在这一天,他们不的不渡过一条结冰的河。在河**,突然,冰碎了。开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竹筒,都掉进了水里。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孔子和岸上的志愿者喊着颜回的名字,叫他上岸。

但他总是服从孔子和他的同学们的颜回。这次,他不听。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地握住竹筒,用尽最后一口气,把竹筒扔出了水。最钟爱的**永远离他而去。

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

后来,孔子和**接受了鲁公的忏悔,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3)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

孔子和他身后的人,也许大多是文人墨客,但他们确实感觉到了千军万马的汹涌巨浪,引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简单的字符出现,很少的情节布局。然而,它们巧妙地反映了孔子在自然与信仰之间的选择,这很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三人性格迥异,但他们爱师如命,重礼仁爱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孔子的最爱颜回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他外表软弱,但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影片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着自己的身体,一言不发,坐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仿佛在思考。

孔子爱颜回甚于爱儿子,因为儿子只能传承鲜血,颜回却可以传承。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这部电影抓住了孔夫子的上帝和那个时代的疾病结点,这让我感到悲伤和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4)

本文为孔子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范文二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5)

本文为孔子周润发电影观后感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

范文二

昨天晚上去看了今年的贺岁片《孔子》,总体感觉还不错。

《孔子》这部电影是由周润发等大陆一线影星出演的,并且表演的都比较到位。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基本上把孔子圣人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任泉饰演的颜回,镜头不多,但是把颜回的那种谦卑、礼让的样子表演的也还算到位,当孔子在卫国要见南子的时候,子路的一句“那个女人,您一定不能见!”,把子路的豪爽性格也展现出来。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让我感到有些好笑的剧情是,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颜回经常是吃不饱饭的,因此身体很虚弱,很早就死了,应该是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就已经死了,孔子对于颜回的去世是很心痛的。而电影里的剧情安排却是颜回一路跟随孔子到了卫国,到了齐国,到了蔡国,最后是因为马车在冰面上行走压力过大,导致冰面开裂,为了抢救孔子的书籍而被冻死在冰水里的,我觉得,这个部分未免有点演绎的色彩了,好像是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让颜回死于饥饿,又不能让他活着,于是就让他冻死在冰水里。还有一个剧情,也很好玩,就是孔子堕三都的时候,去找鲁国的国君,鲁国的国君表示不再继续打压三桓的势力时,提到了老子,这时,画面突然转到了一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出现了老子和孔子。这个地方和历史是有出入的,历史上老子和孔子应该是属于同时代的人,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面,而且我认为,老子属于道家,孔子属于儒家,他们处世的观点是不同的,怎么能让老子和孔子见面呢?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还有待考证。

历史上的孔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可以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他可以比一般人想得更深,看得更透。但是我们不能要求演员一定演成具有孔子一样思想的人,但是我感觉周润发扮演的孔子,还是很能压得住整个电影的。要是想真的理解孔子,了解他的思想,还是要看《论语》、《春秋》,就如同全剧结尾的时候旁白说的一样:世人懂我,是因为这部书,骂我,还是因为这部书。

范文三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着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6)

孔子电影观后感200字精选范文

本文为孔子电影观后感2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电影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范文二

这个寒假,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此,我很是感触。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着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孔子的电影是非常的难拍,弄得不好,难免说教,孔子是个圣人,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他是圣人,巍峨耸立,为万世师表,但在观看电影之前最担心的是电影流于说教,幸好导演的功力加上几位大牌明星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尽可能的逾越了此类古装片的“台词槛”,既未戏说,又轻松诙谐。

范文三

孔子,这个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对他之后的中国人影响巨大.电影《孔子》的开篇,是从孔子中年为官开始讲起的.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热血和斗志,想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国家机器——军-队.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个人不着边际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仿佛空中飞舞的风筝,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控,线一断便没有了踪影.一个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过低则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后都经历了,直到两个弟子先后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纪,于是思想方才变得稳重务实.孔子回鲁国后,不涉足政治的决定实在是难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后人传颂的《春秋》。

范文四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所选取的一些故事单元也比较吸引人,孔子由中都宰而大司寇,进而代国相;夹谷会盟,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叛将陷都,镇定自若,救大厦之将倾;堕三都,三桓掣肘,功亏一篑。比射艺夺兵符,守周礼以身作则,机智辩勇救家奴,一把古琴弹得如痴如醉;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弟子颜回、子贡、子路、冉有性格各异……,影片中有东周诸侯争霸的宏大战争场面,也有子见南子时说的“爱德如爱色”的观众笑声,让我们有幸对两千年前的这位君夫人想象一番,周游列国,或许也只有这位君夫人才算得上是知己,因此对君夫人的离去心中不禁惋叹,也客观上调节了下半场故事的节奏。

范文五

《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7)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也为他能更进一步的实现自己仁政的梦想而感到高兴。孔子提出“三都”政策,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指挥能力。

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让我印象颇深。卫国是孔子周游世界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华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

所以,注重礼仪和道德的孔子,强迫大家去见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 -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异常艰辛。遭人嘲讽,被人误解,居无定所。在这个战乱的年代,孔子和他的团队四处游荡讲学,但经常被驱逐。

后被困于小村庄,绝粮多日,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

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颜回,子路,相继去世,让孔子一夜白了头。孔子依然在漂泊着,直到鲁君请求孔子回国。当问及是如何找到他时,一人说“有人告诉他,东面有个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像丧家之犬,我一听那说的便肯定是夫子你。

”孔子说确实是丧家之犬。我不知孔子是如何说出这句话,内心活动是什么,我只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与深深的无奈。

孔子向窗外望去,自言自语地说:鲁春秋。后人因为这本书而理解我,也因为这本书而误解我。

后世之人,一直在学习孔子,但也许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礼仪是个人心理平和、精神净化、身心愉悦和个人修养的保证。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

家庭礼仪能使夫妻和谐,父子孝顺,家庭幸福;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社会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集合,个体差异是绝对的;礼仪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

注重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全身心投入工作,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沟通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粘合剂,是熟人之间的奢侈品,会使不同的群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对当代中国非常重要,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才能使国家永远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大同社会。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8)

在影片中,孔子出生在衰落的鲁世家,当时时一个小附庸国。他担心社会的混乱,希望用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影响春秋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三人性格迥异,但他们爱师如命,重礼仁爱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wwW.SQ158.cOm

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哭的尸候,**人们劝他,已经三个小时了,不能慢下来。

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

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铭记战争,保卫和平,珍爱生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影片中,孔子的智慧犹如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于混乱之中。让敌人防不胜防。

但毕竟,也有好人和坏人。孔子被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世界。这时,颜回,他的**,放弃了他的金钱,地位,名誉和流放与孔子。没想到的是他的**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

**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

直到有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那天,他们不的不渡过一条结冰的河。在河**,突然,冰碎了。开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竹筒,都掉进了水里。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孔子和岸上的志愿者喊着颜回的名字,叫他上岸。

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地握住竹筒,用尽最后一口气,把竹筒扔出了水。最钟爱的**永远离他而去。

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

后来,孔子和**接受了鲁公的忏悔,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9)

电影的开始,盛大的葬礼和逃跑的奴隶似乎把我们带回了附庸国的奴隶社会。

“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开始展现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满口之乎者也的归隐者,而是一个关怀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孔子。他坚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剑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战众臣主张废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见收漆思弓为徒,对生命的尊重和维护令人动容,这也是他能够提出“仁”的学说的原因吧,尽管他的“仁者爱人”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端。

他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地位极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当权者季孙斯与他背后盘纵错杂的势力,为他征途不顺离开鲁国埋下了伏笔,但孔子从未后悔过,就如同他从未放弃过他的信仰。

于是当他跟随鲁定公赴齐鲁边境会盟时,季孙斯并没有按约出动五百乘兵车。但孔子早就预见到了这种情况。他事先安排了一百辆牛车埋伏在谷外,制造了一个假象,吓唬齐国退却,返回鲁三城。在这一点上,孔子作为政治家所具有的政治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孔子得到了鲁定公的认可。

但这并不能改变孔子不顺的仕途,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为了改变鲁国这种国将不国的局面,殚精竭虑,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议,最终引发了佞臣的叛乱。尽管在武子台上孔子用十二条火龙击退了叛军,他还是失去了鲁定公的宠信。鲁定公知道孔子的智慧,但他需要稳定他的国家和政权。

孔子给鲁国带来强大繁荣的希望最终破灭,于是当鲁定公爵和季顺沉溺于歌舞之中时,孔子含泪离开鲁国,开始了他14年的讲学之旅。其间不管是被乱军包围断粮还是遭受众人的辱骂诟病,孔子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读书讲学的步伐,将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终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样垂暮的季孙斯的恳求下重新踏上鲁国的土地,追随老子的步伐不问世事,归而不隐,开始整理自己的着作,教书育人。

这是电影《孔子》为我们展现的孔子的后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

孔子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博学多才,虚心好问,学富五车,是那个“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的杰出文化代表,也是当时游走在各国之间的传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上沉沉浮浮,最终隐退**,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仅影响了三千多名**,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颜回、子路还是冉求,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为此不惜牺牲生命。仅仅两个小时的电影只能展示孔子生活的某些方面。他开启了以“乐礼善学,尚中贵和”为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他的名字还以“孔子学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被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们所熟知。

塑造这样一个角色对电影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仅仅两个小时,一个小屏幕还不足以展示孔子丰富多彩生活的十分之一。如何通过这个小屏幕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孔子,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尽管电影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体现,让观众大饱眼福。

尽管如此,电影结尾时颜回的死还是让我想是哭还是笑。沉入水中的竹简是不可思议的。为了抢救六张竹简,颜回采取了相当于自杀的行动,最后在回鲁途终死亡。好吧,当电影是为了赞美颜回对书籍的热爱而不是对生命的热爱时,牺牲文化的传承。

《孔子》观后感

语文课上,又一次**《孔子》这部电影,此已是第三次与它见面。前两次,一为电影刚上映凑个热闹,二为父母观之而陪。这两次多为观其情节、重其演员演技,将其定义为一部“经典国产片”,未有多思多虑之处。

而此次,在***的课上再观《孔子》,却有了一些微妙的想法。

电影上映之处,出现了不少“反《孔》精英”,痛批这部电影这样那样的不足。事实上,作为一部电影,它可能有点商业化,有些形式化。但孔子这个题材太难拍了,看得出来导演用心了,试图表达点儿什么,只是有些流水账。

不过,影片毕竟表达了孔子及其追随者的背景,他们在那个时代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努力和牺牲。

简单的字符出现,很少的情节布局。然而,它们巧妙地反映了孔子在自然与信仰之间的选择,这很耐人寻味。孔子和他身后的人,也许大多是文人墨客,但他们确实感觉到了千军万马的汹涌巨浪,引领着一个时代。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千年传承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接下来细说一下电影里几个最有感点的片段: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的孔子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对待公山狃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剧中,人物退场大多是生离死别,颜回之死、南子之死、子路之死、季氏之死再到最后孔子之死。在此,我不一一论道,只做一个小的总结。

孔子本人很少谈论生死,剧中孔子自称“我的老师子产曾说过‘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其实孔子并非这样如此简单,他心中的社稷其实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如果仅为某种领袖者的号召而卖命,其实就是愚忠、愚死。所以他说“危邦不入”,他才是实实在在重视生命。“生生之谓大易”这是儒家最为根本的精神。

我们到了孟子那里,就得提到生与死,因为孔子的时代虽然没有仁义,但还是有仁义的。我们到了孟子那里,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孟子说“有大于生者,有大于死者”。

例如颜回之死。虽然可以说历史上颜回不是靠捡竹筒而死的,但我觉得编剧的安排有点别出心裁,但不管是好是坏都是别人评说的。颜回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孔子学生。他深受孔子的教导,深谙孔子的思想。

马车经过冰山时,冰山裂开,竹筒掉进冰水里。为了取回孔子的竹筒,颜回先后潜入冰水中取回竹筒。当时,电影**很凄凉,观众为之感动。或许有人是在心里默念:

颜回,颜回,你对孔子的思想有多透彻?把孔子的竹简看作是你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对你很重要。孔子没有徒劳地教你。你的举动是孔子教育成就和死亡价值的最好体现。或许也会有人在心里默念:颜回啊,你个傻子,你个白痴,赶快上来啊,不要再捡了,你年轻宝贵的生命比那几本破竹简重要多了,竹简还可以再写,你的生命却只有一次啊,你个傻瓜,赶紧上来,活命要紧啊。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正是编剧要的效果,有分歧才有看头嘛。另外,其实编剧如此安排,也正体现出了孔子为人师表教导有方,(**: .

haoword. )**愿意为其毕生思想而付出生命的伟大节操。

在电影结尾,孔子吩咐**将鲁《春秋》拿去。然后感叹:“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正如这句所言,这部《孔子》也是一

同样,它也会在不同的人的心理中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的人的心中播下不同的种子。影片抓住了孔子与时代的关系,那个时代的疾病结点,带给我这些感受。

资料分享

关于孔子的**影评

最近在大学语文课上看了一部历史古装大剧叫做《孔子》,看后我思绪万千,感慨颇深。

看完这部电影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写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众口铄金”,不幸的是这两个词因为某些原因都被强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感动了我,尽管片中有不少史实上的谬误与台词的不足,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优异之作,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不应该被贬低到一个很低的地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反应,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使我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历史问题方式上有过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居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

只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的趋势,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所以十分引人关注,也十分精彩。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后,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

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或鄙夷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中而产生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从不放弃,故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最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备了十足的感染力。

应该大胆肯定的是演员的表演。周润发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气定神闲,举止有度,特别是老年孔子,更表现出一个白发苍苍流离失所的仁厚长者形象;他的对手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氏也相当有性格,专断而不失大气,是个叫人无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饰演的颜回更像个热血青年,单纯执着,也可圈可点;还有作为“香艳”作料和炒作话题出现的周迅版南子虽有卖弄**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电影,演员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败,不能抱着对演员的偏见和其他因素去看待这部电影。

资料分享

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恐怕谁都无法给出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毕竟那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得这个题材比之于其他传记作品的拍摄更有难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双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军事指挥才能,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作为电影作品,这种适当的夸张从娱乐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没有做得很过分,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中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演绎相比高明了很多。

更何况,史载夫子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且酒量不俗,因此这种艺术加工也算不无根据。至于片中的颜回之死,虽然进行了完全的改编,但是考虑到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而且并没有影响历史事件的整体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编导的目的想是借这个戏份突出孔子、颜回之间的师徒情深,加重悲情戏份,这些改动都不算过分,至少不叫人觉得无稽。

而我最心仪者,则是孔子与几名**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求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这种浪漫令我向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着墨。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0)

其二是:孔子被鲁国驱逐而周游列国过着风餐露宿、以琴代食的生活,但依然不失圣贤本色,在郑国被形容做“丧家之犬”时,他乐呵呵的接受并自嘲了一把,正是体现出了“君子无论是在逆境还是在顺境当中都能够泰然处之”的通达!也许我们能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

”这也许是我们所必须应该学习的吧。

说到另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无不是周润发的演技,周润发的表现就成为了影片的另一看点。在这个化妆几乎可以弥补一切的年代,他的脸经过年龄的积累,随着妆容的逐渐老化,无疑更适合角色本身。而作为港台演员本应较弱的台词功底一项上,周润发的普通话和节奏掌控,都出乎意料好。

很多场景的对话可谓倾注了心血。在很多时候,不论是孔子面对质疑“舌战群雄”时的思想体系严谨之感,还是面对齐国无理要求时的威严之态,甚至落魄失意时不动声色的泰然处之,直到讲学受到困阻的无奈远走。周润发对孔子的把握出乎意料,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

而眼中其早年间在动作片里的戾气和暴虐,也化为了平和与自然,收放自如间,有着大家风范和儒者的境界了。

尽管电影《孔子》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也使用了不少特效手段,制作出了几个大场面。像在“夹谷之会”中,齐国黎大夫谈判失利后恼羞成怒,在高台上手一指,镜头就随之进入山谷,显示出特效制作出来上千齐**队。在后面的“隳三都”行动中,将先准备好的几鼎火油点燃沿高台泼下,结果公孙狙的军队深陷火海。

导演同样通过特效来展现了这场火攻的场面。作为传记片中的一个装饰品,这样的特效场面制作的非常好。作为一名艺术系得学生,我受益匪浅,这将有助于我今后得学习。

看《孔子》后唯一的缺点就是色彩不是很清晰,我们在阶梯教室内看到一些地方是黑色的只能听到声音,让我决定下次一定要再去电影院看一次,但是看完后我仍是觉得令我震惊,让我回味无穷。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1)

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孔子出生在衰落的鲁世家,当时时一个小附庸国。他担心社会的混乱。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影响着春秋国家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时,他仍然不顾自己的危险,提出废除殉教制度。这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这不能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么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体现。

当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周游世界时,他第一次来到卫国。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

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这时孔子无语,但是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

”孔子答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么解释?”孔子答曰:

“诗经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面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

“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

在夹谷文同盟中,孔子在齐国驱赶了数万人,没有战斗,所以他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当季氏快要死的时候,他终于明白了孔子的真理。他决定邀请孔子回到鲁国,这是孔子的信。

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也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不怕困难,稳步前进。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当我第一次得知周润发要演孔子时,我很怀疑:发哥能演一个好圣人吗?

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

“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

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色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

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说到文化信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影片中孔子的出现已经是一生的身份。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

电影中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很多东西,所以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和鲁公一起去谈判,但孔子是来保护他的。这样的变化似乎更真实!历史上没有类似的是情,把一本书沉到水里,然后颜回去拿。

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

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在电影里看到孔子,我们可以看到他平常心的可爱和恭敬心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圣人孔子的传奇人生!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2)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子》上映已经几天,观众的反应截然分为两派,以专家学者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观影者则力拍之,他们感到这部影片平平无奇,之前看到发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泪,以为会很好,结果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被发哥忽悠了。这个结果让我既有些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外,是因为《孔子》这个电影就类似于丹、易中天的讲座,都是想把传统文化的知识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给大家。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学术界的阵阵鄙视。具有同样性质的《孔子》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说是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我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几个地方流下了眼泪,我可以说,我确实是被这部影片感动了。

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太符合《史记》的记载。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讨一个说法的。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他英年早逝。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我。但孔子还说过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其实就和他传道于天下的精神多少有点违背。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无所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

第四处是子见南子,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头,也是最受人争议之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3)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颜回。颜回不小心带着书掉进冰水里,但他没有自救,而是把书从水里拿出来,最后颜回在水里冻死了。那时候,颜回还只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但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颜回真的是一个好学者,把书看作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孔子是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真真实实的君子,在美色面前能抵住**,时时刻刻都能做到尊重他人。

通过《孔子》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在学***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解决问题上要像孔子为政一样做到临危不乱、足智多谋,想一个万全之策,在思想上要像孔子一样,成为一名君子,要让着别人,要为别人考虑。

总之,我们各方面都要向孔子学习!

孔子观后感3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孔子被鲁定公提拔为土司科。后来,戚某又给了鲁定公80名舞者。鲁定公整天成迷于酒色,孔子很失望,便离开鲁国,和**们开始了周游列国,但陈国、蔡国、郑国等国家皆不欢迎孔子,甚至赶走孔子,不让孔子有一刻停留,孔子以礼治国的方法始终没有办法实现。

孔子名叫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自二十几岁起,孔子就想踏入仕途。他经常就国家治理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和发表一些意见。孔子和他的《论语》,用他那诉说了千年的理想,告诉着世人:

“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逾自绝,其也上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孔子正直、乐观、进取。他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追求理想社会。他的失败和成功都与他的性格有关。几千年来,他性格的优劣影响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孔子死后,他的**们把他的言语编成《论语》,延续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他为“孔圣人”。

孔子观后感4

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把这一票投给孔夫子。

国人中庸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信”,无不源于春秋时代这样一位智者,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文化从上到下一步步深入人心,影响了我们几千年。历史选择了儒学,还是儒学把历史带到了今天?我不认识孔子,但我一直想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2010年的1月2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影片《孔子》首映,第三团支部抓住了这次机会一起了解这位儒学先师的人生轨迹。

影片取材于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影片主演周润发早前在宣传活动中说“看《孔子》如果不流泪,那还是人吗?”。

我看完影片,也是深有感触。

这种大题材的影片,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觉得导演应该可以拍得更好,还有就是战争场面动画效果不够精致。但转过来想,看《孔子》,多是抱着一种缅怀传统的想法,想通过影片,增进对圣人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儒学文化的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传承至今,有沉淀的功劳。

孔丘其人,本只是一个血肉之身,他的言论,他的思想,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几千年来的社会制度,所以加上统治阶级的极力弘扬,便代代相传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进可退。

下至民,上至帝王诸侯,齐家的统治无不渗透着儒家思想。董仲舒为汉帝国的巩固奠定了基础,精通儒学的康熙皇帝带来了康乾盛世。我想到的是,儒学“入世”的观点造就了一个个时代的发展和辉煌。

**电影之前,对孔子知之甚少,虽然看完影片,也只是有个大概了解,但至少梳理了一下思路,影片的公映,也许不只是在休闲娱乐,不只在票房,能带给我们一些反思,就够了。

孔子观后感5

他不仅是鲁国人民尊崇的国家形象,也是周游世界的乞丐,也是东方的智者。他,是孔子。

孔子这一生曲折悲惨,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孔子的才能被各个国家看重,但他向来不为所动,始终效力于鲁国。可惜的是,孔子被奸人所害,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载的周游列国的旅途。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叹上帝是如此的不公平,对这位圣人也是如此。

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四处奔波时,途经卫国见到南子,说了一句:“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

”孔子也被南子的美貌惊艳了,但她始终是用理智控制住了自己。最后,南子改变了轻浮的态度,跪下拜孔子。

在他14年的生命中,孔子经历了离别的痛苦。天寒地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们一行人在冰面上行走,冰却突然裂了,竹简落入湖中,孔子的**颜回奋不顾身地跳下湖水捞竹简。不幸,颜回终是与世长辞了。

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一言不发地坐了几个小时,直到其他**把他带走。孔子爱颜回胜过爱儿子,因为儿子只能继承他的血,但颜回可以继承他的道。

最后,在鲁国陷害孔子的人邀请他回到鲁国。“我回去是可以的,但我只专心讲学,别用政事打扰我。”这是孔子回鲁国前留下的一句话。

在今天这个没有战争的时代,像孔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很少。修行到孔子这个境界确实不容易,你若心无旁骛,不合乎“礼”的坚决不做,遵循礼义仁和。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他像一杯酒,越喝越清,越像一轮明月,越长;他像一束火光,照亮了整个中华民族。

孔子,一袭布衣成就传奇,一本《论语》流传千古。这,就是孔子。

提起儒家思想,无人不想起孔子。正是因为有了孔子,中国才有了五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孔子,中国文化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正是因为有了孔子,中国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看完《孔子》我沉思了许久……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4)

本文为孔子电影观后感3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范文二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范文三

电影《孔子》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和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猜你喜欢